请稍候,载入中。。。
 
 
对一则作文材料的细读与思考
[ 2022/11/14 13:26:00 | By: 瓜哥 ]
 

对一则作文材料的细读与思考

 

上周,我长期关注的语文公众号里推出了一个这样的公益讲座:“求于博而贵于专 ——从绵阳一诊作文看二元作文广度思维深度写作问题”。我进去听了,觉得老师们讲得都很精彩,周末的作文辅导课直接推荐给学生,并且把它转换成片段作文文字,让学生模仿着写作。谢谢名师们的辛勤,谢谢无私的智慧分享。

不过,作为老师的职业病又犯了,我细读材料,总感觉不太对劲。材料真的是关于“专”与“博”的对立观点吗?

??先来看材料吧。

绵阳一诊期中作文

    材料一: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皆至言也。--《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信息乌托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一向主张文本细读,主张结合语境准确把握语言的内涵,清晰理解言说者想表达的意思。那种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通常是原则性的大话,大而无当,直言之,就是正确的废话。真正对交流起作用的,需要我们领会的,肯定是在特定的场合针对特定的对象而说的特定的话语,换一个人或者换一个场合,这个话的意思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至于悠然心会,心领神会,甚至道路以目,那都是唯有“细读”才能品味出来的,哪怕就在同一现场,非当事人也一定莫名其妙。而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强化学生的语言敏感,提高学生准确解读语言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

比如,材料一,必须把它放在“为一事”这一具体语境中。大家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一直要求听课作业时学生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无它,求“专而精”而已。无它,人的精力尤其是注意力有限,甚至持续时间都不长,因此,无论做什么,都必须专一专注,“官智止而神欲行”,否则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大概是“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这个现象的解释吧。可能对天才来说不一样,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否认这个基本常识,如果谁在这时候主张“博”,主张一心二用,妄想兼得并举,一定会惹来众多白眼。顺便说一句,这里的“博”,其实是杂的意思,是与主题任务不相干的其他事务,对完成特定的“一事”没有帮助,它只会分散我们宝贵的注意力,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就拿袁隆平来说吧,科研时他肯定专心一致,甚至他一辈子都只钻研杂交水稻这“一事”,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权威,是“专而精”的典型,但丝毫不妨碍他同时也是一个丰满的人,他会游泳,也玩音乐,还有其他的生活爱好,这也是“博”呀!因此我们理解所谓“专”,必须紧扣具体的“为一事”这一话语背景,不可轻忽。

至于材料二,则稍稍有点复杂,它讲的是关于“信息茧房”的问题。撇开标点问题,这段话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接受单一信息来源,长期接受能让自己“舒适”的信息,就会被桎梏,不管是知识、视野还是思维、格局都会被束缚,甚至变得愚钝而顽固。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你之所以能够看见,是因为你想看见。如何打破舒适圈,如何让自己格局打开?那就必须要让信息“博”起来,这里的“博”,即来源不能单一,内容主题不能单一。既包含来源与渠道,也包括主题,表达形式等:就好比你不能永远只活在新闻联播里,或者只活在CNN的抹黑丑化里;你不能永远只看让你开心让你舒适的信息,陶醉在“厉害了我的锅”里,激情澎湃,也不能永远只盯着社会阴暗面,让让人沮丧的消息充斥你的大脑,活得了无生趣;既有新闻媒体的报道,又有社会百态的鲜活见闻,还有专家学者的严谨分析数据证明。当然得补充一点,所有信息必须得“真”,经得起检验,而不是虚构或粉饰过的。所以,这一“博”的主题,其背景是生活当中我们所有人的信息接收,学习只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久而久之”即长期,所以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生活或社会现象描述,完全不同于“为一事”的具体所指。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里包含的那个所谓的“专”,其实是信息的简单重复,或相同相似信息的反复堆砌,跟材料一中所说的精神专注,完全不是一回事!而“博”,也与材料一所说大相径庭。

所以,我个人以为,单从命题角度看,这则作文命题其实是失败的,这里的“二元对立”其实根本不存在,因为其概念的内涵完全不一致,仅仅只有一个臆想中的“形似”。当然,我不否认两则材料单独的价值,尤其是第二则材料,其实本就可以成为一则好的作文命题材料,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思维空间,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深思考,是一则可以起到立德树人作用的好材料。

这些年,我见识了很多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对立型材料作文。我在惊叹佩服老师们的艰辛劳动和卓越智慧之余,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逻辑知识的缺乏,使得我们的命题也留下很多不足与瑕疵。

 
 
  • 标签:作文 审题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