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简析
[ 2023/12/5 16:29:00 | By: 瓜哥 ]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白话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里,一只仙鹤排开(冲破)云层扶摇直上,引便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

??  开篇即以议论起笔,诗人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秋代表着枯黄肃杀,“悲哉秋之为气也。”每逢秋天人们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意指突破限制,挣脱束缚,仿佛鲲鹏展翅一般,向往着自由的意境。当时诗人被贬斥遭冷遇,但诗人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白话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去的日期,可我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期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妻子问询归期,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官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都蕴含在这沉甸甸地未有期三字之中。巴山夜雨涨秋池,忽然宕开,描写景色:巴地深秋季节,夜雨声声,连绵不断,涨满秋池,而诗人呢,旅舍独居,孤灯听雨,面对来信,长夜难眠……诗人没有直说愁苦之情,而是把这种情熨帖地融入这幅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同那绵绵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诗人抒发羁旅之愁、思归之苦,把无形的情化为具体形象,寄赠友人,深切感人。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让我向你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你的情景呢?诗人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妻子,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妻子。于是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话题,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在相聚的欢乐里夹杂着回忆中的愁苦,李商隐的诗恰恰说出了人们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共同心理感受,因而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活在后人的语言中。

一般说来,由于篇幅限制,近体诗是要尽量避免字面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浙浙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电的红烛;那巴山浙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嘱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作者当时已68岁,年老力衰,也被朝廷弃用,在故乡山阴养老。但是诗人说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铁血正气。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话译文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潼关城的壮丽和历史厚重感。诗人运用高耸的云彩、秋风吹散马蹄声等意象,巧妙地表达了潼关作为重要关隘的辉煌过去和现在的平静景象。潼关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位于河流旁,山峦环绕,地势险要。诗人通过对潼关地势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地理的赞叹和景色的美好感受。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潼关城的雄伟和壮丽,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

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潼关的特点。一方面,云彩高高簇拥着潼关城,显示了城池的雄伟和威严;另一方面,山峦进入潼关,却无法使潼关变得平坦,凸显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和地理特点。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诗人对潼关的描写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上,诗人则应和了这种环境,展现了他奔放的激情,以及想要冲破束缚的愿望,这与当时沉闷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诗人能够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而不觉生硬,读起来让人觉得冲击力很强。

 
 
  • 标签:诗歌 鉴赏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