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争鸣)语文命题一定要注重逻辑性
[ 2024/7/2 22:21:00 | By: 瓜哥 ]
 

语文命题一定要注重逻辑性

浙教先锋 2024-06-21

作者按:刚刚看到湖南一位老师写的博文,说今年作文题考翻湖南一众考生。作者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强调了AI时代写作教学的极度薄弱。但事实上,今年学生完成新课标一卷作文不理想,不能全怪学生或老师。与作文题本身不严密甚至不合逻辑密切相关。遂作此文,以与同好交流!

今年语文全国高考一卷作文题,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发展特点,尽管互联网、人工智能对一些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有些不公平,但为体现现代性、科技性,这点牺牲是必要的。

但这道也存在逻辑不严密的问题,由于逻辑上的缺陷,也使学生陷入审题困境。不要说短时内要作出反应的考生,就是可作无限期思考的名师,也会出现审题偏差。为帮助大家理解,现将原题复制如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的问题就出在语料中的“问题”上。这里的“问题”其释义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但释义中的“题目”有两种形态:

一是已有现存答案只是要求学生去寻找答案的练习题与考试题;一是尚未有答案,要求今人通过研究探索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途径的课题。就第一种而言,答案本身就存在的,不会因为学生找到答案就消失。即使同一个学生,同一个问题,高一做了,高二仍可能要做,高三做了,高考时仍有可能要做。这问题虽然学生早就明了答案,但在练习或考试中,它仍是个问题,只不过对某个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还有一种就是科学家提出的设想或疑问,等待人们去剖析解决。例如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的科学顾问委员会选定了七个“千年大奖问题”,每个“千年大奖问题”的解决都可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励。这七个“世界难题”是: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纳卫尔-斯托可方程、BSD猜想。显然,这些问题解决一个就少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互联网或人工智能能解决的。而且,这一选择是人为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这个世界上问题存在的多少几乎没有本质联系。

换言之,命题者提出的只是一个伪命题,唯一思考的价值,就是对这道题的批判。否则,学生的任何论证都是废话。有位名师,对这道题进行解析,但其牵强附会,只能让一线教师,除了呵呵,还是呵呵。

同样,我们将这位名师的解题内容复制如下:

材料解读 

解题名师:张定勇,河南省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 教师、中原名师、河南教育家书院研究员。

解题名师:张云佳,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长,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名师。

2024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紧扣时代脉搏,指向明确。审题时要抓准关键信息,材料第一句话中“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是考生写作的前提,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即我们能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问题与答案”这对核心概念。

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

①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②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浅层次的问题,而具有开放性、复杂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则会助推人类更好地探寻“深问题”。

③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④“能很快得到答案”代表人类已有的成就,而“提出问题”则影响着人类的未来。高效解答问题意味着我们探索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扩大探索的领域,勇敢发现更多未知的空间,并提出关于未知的疑问。事实上,在我们提出问题的那一刹那,未来已来。

两位名师对材料特点的分析、对关键信息的把握、对核心概念的确定都没问题,而问题恰恰出在所谓很多的思考维度上。在名师提出的四个维度中,免强能搭界的只有第一个。但即便是这个能搭界的问题,名师在分析中出现了概念的不统一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此句中的问题,很显然是指学生的练习题或考试题之类。“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这里的问题显然是指研究课题。如此偷换概念的分析,岂不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至于把“问题”的多与少的问题,扯到“浅与深”“得与失”上,更是牛头不对驴唇。往好里说是偏题,往坏处想是离题。而一线名师在第四维度指出“能很快得到答案”代表人类已有的成就,到是说出了一点实情。但“而'提出问题'则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又涉及到问题的性质问题。已有答案的问题又如何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扩大探索的领域,勇敢发现更多未知的空间,并提出关于未知的疑问”,此中问题其与互联网或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几无关联性,说了等于没说

一线名师解析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他们本身的问题。而是原问题存在问题,导致他们解析问题出了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为了问题的漂亮而再使用问题来对举。把第二个问题改成聪明、智慧之类的词语,问题也许就能迎忍而解。即将此题语料改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智慧变得越来越高?

由此可见,语文命题必须要注重逻辑性,逻辑出问题,一切皆成空。

 

 
 
  • 标签:高考 作文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