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文学如何不辜负这个时代
[ 2024/10/18 14:10:00 | By: 瓜哥 ]
 

文学如何不辜负这个时代

读《沧浪岁月》

 

一、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必须先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但缺少伟大的作品来照应这个时代。当代文学很苍白,玄幻架空修仙类子不语的东西满屏都是。我们当然不缺所谓主旋律,但全都流于概念化,浅表化,庸俗化,让人唾弃。站在这个立场,我很鄙视今天那些文学家,包括最著名的那几位。关于这一点,我不接受反驳。

今天,我终于读到了直面当代的作品,从经济角度观照狂飙突进风云激荡的时代的文学作品。山西煤老板与暴发户嘴脸,蜂拥而起的工业园和变异,股权、天使投资与IPO上市,支柱产业房地产(所谓衡壁万容,其实是影射恒大碧桂园万科这些大佬),P2P与爆雷,对赌与欺诈、老鼠仓,互联网+与行业变革比如网络直播带货等等,不一而足。不管什么途径技巧,文学必须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能够有勇气直面现实,让读者感受生活的潮起潮落,感受这个时代的呼吸心跳与脉搏,欢乐与痛苦,激动与怅惘,憧憬与迷茫……单从这一点来说,这就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对得起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

近年我读了一点经济学,对这类从经济角度切入、直面现实社会、直面改革开放、解读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作品情有独钟。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活动几乎都可以从经济角度来解释,阿尔钦说万物存活看条件,科斯说谁用得好就归谁,租其实就是某种资源权利的变现……读这本小说,作者的很多解说,虽说失之急迫,有灌输知识之嫌,让外行读者雾里看花,但印证了我浅易模糊的书本知识,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有豁然开朗之感,让人如饮醇酒琼浆。个人觉得,这,才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提一个小的遗憾,关于“独董”,张君文做了几个公司的独董,我知道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也做过独董,但独董究竟是干什么的,其是非利弊的争议有哪些,书里完全没有提及。还有MBAEMBA,企业管理精英培养,为什么会越来越有社会需求,有没有其他变味的需求,我们能不能反过来反省一下大学教育的缺失?也许在作者这种专家看来,这太小儿科,但写小说就是要通俗易懂,给大众普及这些常识。

掩卷深思,经济学家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立足现实对存在即合理的解释,还是着眼全局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或者站在学术的层面,对现实乱象进行理性的批判,作更多的制度建设审视。读完小说,我还是有点迷茫。当然,我也知道,对这个正处于转型变革期的社会,我们的憧憬与期待也太多,远远超出了学院经济学家们的能力。

作者说喜爱阿耐的《大江大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之比肩,我觉得做到了。前者草莽气多一些,创业故事总能扣人心弦,而本书从学院学术的视角看时代,从技术的角度解读历史进程,当然更沉稳更雅致也更从容。顺便说一句,阿耐的另一本《艰难的制造》其实更好一点,从制造业如何存活,以及艰难的升级角度,形象具体地诠释中国制造和大国工匠的故事。因此,我读《沧浪岁月》,在满足之余,总有一点点遗憾,这本书解读了历史进程中的诸多事件,近乎一个大事年表的扫瞄版,却没能从一个更为单纯的视角贴近观察,深入融合,总是“隔”了一层,体验感和故事性稍差一点。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作者立足于大学和学术,没法亲自下海下工地,下场炒股,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带入感,毕竟谁也没办法真正做到全知万能。

二、象牙塔里并不都是象牙

我注意到了,书面副标题为“儒林外史新编”。我故意不标书名号,因为《儒林外史》此书多为小故事,当不得长篇,文学成就也一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然,这纯属个人欣赏趣味,可以接受反驳。

这是小说的第二条线,写自己真正熟悉的生活。作为学者,作者一直在学校,从读书到教书,没有红尘历练,即使观察参与社会,也多是坐而论道,激浊扬清,而不是赤膊上阵。我们常说,生活圈子或视野决定人的思维,认知之外的世界即便写来也是模糊单薄甚至概念化的,这也是当今所谓现实主义小说的软肋。我们好多人其实也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生活的复杂多样,对人性的明暗变幻,对社会的困顿与无力,其实并没有真正深入的了解,深刻的体验。也许,“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才是达者境界。

不过,客观地说,小说写得太美,太理想化。江宁大学,尤其是经管学院,不管是吴宁海赵烨时代,还是李莫飞主导时期,师生融洽,切磋琢磨,教学相长,关乎学术,关乎成长,简直就是世外桃源,美得不像话。人,只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所以我才羡慕作者生活得太幸运太顺利,没有我这种阴暗恶毒的心理。

现实中的儒林,当然我也不是很熟悉,但也许是《围城》读得多,或是建国史接触得多,或者说看新闻时目睹得多,在我眼里,这些知识分子,教授身上圣哲神圣的光环的确少了,或无知或幼稚或野蛮或彪悍,江湖气很重,而儒雅风度则少,尤其是风骨,几乎不见了。举报诬陷、造谣中伤者有之,落井下石、算计打压者有之;为课题绞尽脑汁,为考核计出百般,为生活低头折腰;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百无一用是书生,权贵面前低眉顺眼,趋炎附势;或大话炎炎,书生意气,或故作清高,掩饰自己在市场经济时代的贫瘠苍凉;至于仗着自己导师的地位,老师的身份,压榨更可怜者,潜规则弱小者,则更等而下之了……陈寅恪先生说,我们中国人终其一生,不过苟且二字,所谓生活得好,不过苟且有术而已。知识分子何能例外!知识,也只是谋生之手段,所操之话术而已。比如言语挤兑,剥人颜面,比如语含机锋,言近旨远等。在这本小说里并不少见,学院决策层面的交锋,写得非常出彩,这也是我读得畅快的原因。一点小遗憾,关于“帽子”,我没读到如火车头院士烟草院士之类的揶揄与吐槽,没读到争帽子当中的各种江湖伎俩,似乎大家都很光明磊落,“其争也君子”,我就很不爽。看来,我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在我的认知里,真实的儒林并不光鲜亮丽,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生活的烦恼与苦涩,计较与背叛,也许要比小说描写的更不堪吧。但愿我是错的。

三、关于人性

文学是人学,即便是要写时代,也必须从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出发,从人的具体感受出发,喜怒哀乐忧恐惊,让读者的心也随之起伏跌宕。

如前所述,把人性设想得太美好,是本书的白璧微瑕。这一点,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与表现上,也有体现。具体就是主人公张君文。个人觉得,这个人太理想化了,保持了一切美好的东西,灵性,正直,纯粹,安静,不随着时光而黯淡,不因苦难而褪色。而他缺少的,生活又恰好补足了,使他得以永远纯粹下去,美好下去。小说原文也是这样写的,大概作者也觉得心虚吧。

还有他的爱情。一张脸上见一辈子的修行,爱情,不,平凡琐碎的生活,往往是你的生活史成长史的汇编。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他的思维里只有合适与婚姻,不知爱情为何物,如何能迎娶富家千金?他们的情感共振在哪里,是学术吗?原生的生活差距太大,能琴瑟和谐?请原谅我心里太阴暗。读小说时,我总是在设想,现实中的他,可能会和蒋小涓走到一起,平凡普通而安宁,岁月静好。但一个猝不及防的家庭变故,会让幸福的小船说翻就翻,你还根本无力挣扎。小蒋同学也是因为这样的变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贫穷的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太差,这才是残忍的现实。

李莫飞,小说中比较正常的人。典型的中产阶层,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理性克制,有规划有眼光,毕业后他有很多可选择项,但他选择了象牙塔,最后也脚步坚实,一路顺利。中产的成功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完美。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情伤太深,爱得太高端,身中莫比乌斯毒,以致于今后无法正常生活,他可能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女婿,但就是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丈夫。我想起了诗人叶芝的诗:“爱情的酒啊,只有一杯/我虔诚地端起它,献给我的第一位/她打翻了酒杯/我只好兑上水,献给下一位。”至于他的妻子吴小菲,就有点偏执了。爱,就要独占,“不想吃夹生菜”,这个就没办法了。陈世美做了附马,都还有前妻儿女呢。

钟大海,是生活中鲜活的人,慷慨豪侠,宽厚重义,当然不缺少朋友。包括他最后的家庭归宿,也是非常合理的。他的缺点比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则是正常人性,无可厚非。他的创业也与他叛逆的性格有点关系,他的挫败与沉浮也充满时代印记,让人感慨唏嘘。只是,稍微有点遗憾,作为博士师兄,他读的书,他的见识与智慧到哪里去了?

黄鸿图,是官员读书的一个典型样本。有能力有见识有胆略,再加上有后台,自然如鱼得水,叱咤风云。他的成功原因很多,至少包括读书的见识,比如产业园的理念和实施。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当代中国政治精英们的影子。而他的失败沉沦,则是文化甚至是体制的原因。当然这一点不能太深入。最后,他的妻子选择了原谅,选择了陪伴。我个人觉得,还是作者把她,把人性设想得太美好了,完全不是现实中狰狞的模样。不过,读书的时候至少不沮丧吧。

读完全书,我的一点感想,中国人太缺乏信仰了,太缺少精神生活,活得太紧太累了,哪怕是这样的高知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句题外话,我一直在校园,很少接触社会,但以我的见闻,也很容易把中国大陆人区分出来,台湾香港还有海外移民后代,气质风度要好上很多,跟书本知识,跟贫富贵贱,跟身材相貌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最近因工作关系,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淡红尘滚滚,浊浪浮沉。我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一个好的时代?借用六神磊磊的话说:才华是会被尊重的,天赋是可以兑现的,阶层是能够跨越的,王公贵族们是靠谱识货的,失意者是会被安慰的,时代是不会辜负个人的。我相信,作者也在几位主人公身上寄寓了同样的盛世憧憬。

四、语言

这是一部典型的文人之书,更近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典雅机智,幽默俏皮,可读性极强。我素不喜做文抄公,就不举例了。更难得的是,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还有人潜心古代典籍,以古文背诵来对话,来解读人物心理,来推进故事进程,闻弦歌而知雅意,看出作者深厚的学养。读时常常会心一笑,一咏三叹,或是拍案叫绝。这一点,很难得。当代文学,骨子里是粗糙粗砺的,很少有叶兆言苏童那样的语言功底,雅致雍容,有一种“贵气”。我读这本小说时,重温了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好。

说一点纯个人的感觉,前面几章写得更精细些,妙语连珠,从容不迫。后面,似乎有点仓促,似乎被时代催促着,连跑带跳,根本来不及细看人物的真容。感觉这个似乎是中国小说的通病,我们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还是稍有不足。当然,也包括我写的这个感想,呵呵。

 
 
  • 标签:书评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