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博客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博客登陆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留言
    请稍候,载入中。。。
博客相册
博客好友
    请稍候,载入中。。。
友情连接
博客统计
    请稍候,载入中。。。
李白诗歌与芭蕉俳句的艺术特色之比较研究 | 2014/1/15 9:57:00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著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出生于盛唐时期,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的一个富商家庭。李白自幼个人禀赋很高,喜欢访道出游。一生经历了两次大游历。虽然经历了非常坎坷的仕途,李白报国的雄心始终不减,可惜毕生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理想。许多李白的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复杂多变,充满矛盾。李白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诸子百家思想对他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诗人对诸子百家思想并没有生吞活剥,拘泥于某一家的思想,而是采取兼收并储、诸家互补、为我所用的态度①。确实,从李白的作品中能明显感受到他思想的多样化。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 其十九)、“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其四》)等忧国忧民的思想,“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日出入行》)等体现的朴素辨证法的哲学思想等等。

松尾芭蕉(1644-1694),本名松尾藤七郎,通称忠右卫门,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一位非常有名的俳句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俳圣”。芭蕉出生于伊贺的上野,靠近京都(现在的三重县上野市)的一个低级武士家庭,家境贫苦。芭蕉十岁开始当侍童,也开始学习贞德俳谐,自此以后一直没有放弃寻求俳谐艺术之道。芭蕉的仕途不顺但他芭蕉并没有追求仕途,而是专心致志于人生的艺术和俳谐艺术的追求。芭蕉一生先后进行了许许多多的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纪行文,如《荒野纪行》《鹿岛纪行》、《小文》和《更科芭蕉晚年,与其弟子河合徒步进行一生最大的旅,其后写下了传诵至今的佳作《奥之细道》《奥之细道》被誉为芭蕉的艺术巅峰之代表作,也可以说是日本俳谐史上的最高峰。芭蕉非常敬慕之前的诗歌文艺大家,如西行宗祇雪舟、利休等,对前人的纪行之作呀艺术观念非常敬佩,从而萌生行旅为家的人生观,试图从行旅中发现新的美的东西和文学创作理念。当时宋学思想盛行,芭蕉受《老子》《庄子》的学说的影响甚深,由此产生了他独自的造化随顺的的自然观(在《小文》中最能体现)。芭蕉一生清贫,但他不刻意追求金钱物质的享受,反而憧憬像游学僧般的生活,一生寻求俳谐的真理。

一、 李白诗歌与芭蕉俳句的创作手法之异同

从上面李白的芭蕉的生涯、思想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涯经历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都仕途不顺,大多以游历的方式度过,思想上受到儒学思想影响较重,并且对自己理想的最求孜孜不倦。下面将从其各自的创作手法的异同方面来分析。

1、李白与芭蕉创作手法上的共同点:

     其一、善于想象。两圣的作品中的想象都非常丰富,如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中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几)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佳句,通篇运用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还有《清平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些诗中都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让人浮想涟涟。芭蕉俳句如“閑さや岩にしみ入蝉の声”(蝉声似静幽,但可穿岩石),《奥之细道》中“松岛”一章的写作,芭蕉有意识地倒换旅行地方顺序,这不是芭蕉记忆的偏差,而是有意识的创作,把纪行文作为文学作品来写作

其二、善于比喻、拟人。李白诗歌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第三句把明月拟人化了,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的悲伤与惆怅,无法排遣,也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更加加深了李白的孤独与悲伤。 再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仿佛有人的思想,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同样的拟人手法,在芭蕉的俳句中也非常常见,如如“行く春や鳥啼き魚の目は涙”,芭蕉把因为怜惜春天的过去,鸟悲伤地鸣叫、鱼眼睛充满泪水的样子,比作自己将要远行而对亲朋的依依不舍的心情;“象潟や雨に西施がねぶの花”,芭蕉把象潟雨中半开的花朵比作薄幸的美人西施那柔弱半闭目的睡姿;“蛸壺やはかなき夢を夏の月”,芭蕉把在章鱼在陶罐中度过短暂的夏天,比作自己在旅途中偶然在明石的一夜。

2、李白与芭蕉创作手法之相异之处

  李白善于夸张,芭蕉倾向真实。李白诗歌夸张手法是抓住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虽然想象奇特,但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使夸张得自然,不露痕迹,大胆,又真实可信,从而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如《秋浦歌》当中的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按生活常理,人的头发不可能有三千丈长,而李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愁得使人的白发长到不能再长的程度,以之来形容愁之长愁之深,非常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深深惆怅之情。还有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而芭蕉的俳句倾向于真实的描写,在真实的基础上表达纤细微妙的感受。

二、 李白诗歌与芭蕉俳句的艺术特色之比较

从上面李白的芭蕉的生涯、思想以及创作的手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涯经历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都仕途不顺,大多以游历的方式度过,思想上受到儒学思想影响较重,并且对自己理想的最求孜孜不倦。创作手法上,虚构想象和比喻都是他们爱用的手法。这些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为浪漫主义的风格;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等自然界事物。

虽然他们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著作中又有各自的非常不同的艺术特色。纵观李白的一生可知,受家庭的教养、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使李白形成了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的思想矛盾,然而建功济世思想占主要地位,并成为支配诗人一生行动的主导思想。因此诗歌中经常表达出怀才不遇、世之嫉妒贤能、人才之不得重用的感慨。然而李白不是消极地生活,而是以积极态度去追求理想、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探讨人生的意义。这些经历及思想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上,主要表现为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超迈脱俗、豪放飘逸的艺术特色。而芭蕉不祈求为官,与世无争,而是一生追求艺术和俳谐的真理,仿如出世的僧人。其以行旅为家的人生观及造物随顺的自然观等思想,使其俳句体现出纤细的感觉和悠闲的生活态度,俳句表现为幽玄、清寂、爱怜、余韵悠长。如“闲寂古池旁,一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古池》)最具代表性。这首俳句中体现出的幽静、闲寂的古池环境,蛙跃入池后,静谧被打破,然后再慢慢恢复平静,这样余韵悠长的境界。只有非常细腻的感觉才能这样捕捉这样的一瞬间,让人回味无穷。芭蕉就是以这样细腻的心思,穷其一生去发现和享受自然界万物所包含的美。

    其次,从他们的创作手法上来看,虽然两者都爱用虚构的手法,但又不尽相同。李白的虚构和想象是极其凌空的创作,丰富多样,勾勒出隐若现、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而芭蕉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场景,想象出由实物所引发出的纤细的情趣,使作品整体更和谐更具体现实。另外,李白的诗歌中多用了夸张的手法,使人感觉场面雄伟壮观、印象深刻,而芭蕉的一些作品,善于运用寄托的手法,抒情于景,写景明心,委婉纤细地表达他敏锐的感受和细腻的心思。李白与芭蕉的创作手法之异可以说李白是用放大镜来看事物,而芭蕉是用显微镜来看事物。

    李白和芭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中,但他们的生涯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在不同文化领土所孕育的不同的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和芭蕉的俳句,同属浪漫主义的系列,多寄情于自然山水树木、表达丰富的情感。但又有各自的特色,李白诗歌主要表现为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超迈脱俗、豪放飘逸的艺术特色,而芭蕉俳句表现为幽玄、清寂、爱怜、余韵悠长的艺术特色,各有千秋,各有令人拍手叫绝的地方。而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让他们的作品能经历历史的变迁,能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读者所传诵和研究。

  • 标签:学术感悟 
  • Re:李白诗歌与芭蕉俳句的艺术特色之比较研究 | 2014/3/11 14:39:00
    yanqinxi这个比较很有意思,不过俳句的例子太少了。
    By:yanqinxi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李白诗歌与芭蕉俳句的艺术特色之比较研究 | 2015/1/21 16:32:00
    tsiki_lao我再修改修改,谢谢您的指正!
    By:tsiki_lao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