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课本素材
让我们先看一篇范文,用事实说话。下面是2014年全国卷二卷的作文题: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当年山西一位考生的考场佳作:
《英雄兴亡论顾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滚滚长江,湮没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惊世伟绩。成也好,败也罢,英雄终究会变成一抔黄土。然而,看英雄兴亡,论其中得失,不免令人唏嘘,令人扼腕。
巨鹿
阴风怒号,旌旗猎猎。身后,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沉重铁戟握在手中,神勇的乌骓跨于身下。项羽,正面临人生第一次考验!
渡船,早已凿沉了;铁锅,早已砸烂了;粮草,早已经告急了;退路,早已经没有了。他知道此时此刻,只要有一丝的顾虑,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江东儿郎如滚滚江水,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斩将夺旗,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终于,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战马哀鸣。流血漂橹,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环视战场,得意之形,溢于言表。
乌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英雄也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疲惫的身躯,迟钝的乌骓。乌江畔,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他神情凝重。
“霸王,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汉军快要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以霸王的声望,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我率八千江东子弟推翻暴秦,是何等的豪气!如今,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汉军蜂拥而至。一场力战,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一个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乌骓长嘶。岸边,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阳
咸阳城里,长安殿上,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坐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不顾虑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指责,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
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这是我们用好材料的前提。我们只有对课本素材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多方面含义,才有可能找到课本素材与表达中心的关联点,我们分析得越透彻,从中发现的写作角度就越多,材料的利用率就越高。再如: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在中学课文中属于经典的范文,新课标很多版本的教材中都选有这首词,这首词意境高远、气势非凡,表现了革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和敢于激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如果善于分析和开掘材料,这则素材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适用于与“青春”“希望”“爱国”“责任”“胸怀”“理想”“英雄”“意气”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
经过分析和开掘,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以下几种写作角度:
思路一:阐述与“青春”“理想”相关的话题。《沁园春长沙》一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青春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生命歌唱。词句充满了青春奋发的精神,充满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样激流勇进的气概,如果没有这种青春的理想和精神成长,就不会有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思路二:阐述与“责任”“使命”相关的话题。从《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感受到他决心“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思路三:阐述与“意气”“胸怀”“境界”相关的话题。文如其人,有什么样的胸怀、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文采、境界和气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魄宏伟的佳作,在当时,可能有很多人的文学功底都超过毛泽东,但是由于他们缺少毛泽东那样的胸怀、精神和气概,所以形不成毛诗词中的境界。
再比如,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高中许多版本的教材中都选有此文。文章所表现出的“自然与心灵的对话”和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一直是历届考生运用的首选素材。2010年高考辽宁卷《苏轼的选择》和2011年高考江西卷《我自坦荡荡,何患无乐?》等作文均运用此素材,表现出苏轼光明磊落、坦荡一生的自然之乐和作者的志趣与取舍,立意深远,引用名言与化用诗句更使全篇的语言锦上添花。均成为当时的满分佳作。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对那些哲理深刻,内涵丰富的素材来讲,它们在高考中的运用范围是无限广阔的,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分析和开掘材料的能力。
二、掌握素材转化的技巧
(1)将叙述类的具体型材料转化为议论文的论据
叙述类的材料往往有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要素,一般来说,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比较完整。这类材料的优势是便于“点”的叙述与描绘,具体生动、有感染力。可有时候,我们写的是议论文,调出来的却是叙述类材料,虽然感到材料与写作主题之间有某种共同点,但无法直接引用。这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类材料转化成议论文的论据。处理这种材料时要删去枝叶,突出主干,在关键处加以点染。
比如,有考生写作议论文时成功运用了课文中有关霍金的叙述型材料,表现了不怕摔跤,让梦想自由飞翔的主题。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人生有了梦想的翅膀,才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却用过分的保护筑起了一道道高墙,把青少年禁锢在狭小的圈子里。试想没有经历过风雨洗礼的我们怎能应对人生路上的突发事件和挫折呢?
请放手让我们一搏吧!让梦想插上腾飞的羽翼,前人已给我们开创了无数范例。半身瘫痪的霍金也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身体有缺陷的他,学校不接受其入学申请,连家人也不相信他能有所成就,但正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靠着自学,凭着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巨著《时间简史》,直到他取得成功的那一刻,家人也不敢相信霍金创造了奇迹,生命就在梦想与拼搏中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中学语文教材中霍金的事例。本来,这个材料是叙述型的,篇幅很长,不适合做议论文的论据。作者对课本素材进行了文字方面的加工改造,删除了枝叶,突出了主干,将霍金的材料概括、压缩成了议论文的论据。
(2)将抽象的、概括型的课本素材转化成记叙类文章的事例
有时候,我们需要写的是记叙文,苦于手中没有典型的事例。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整合,在突出主干的基础上增添枝叶,将那些概括型的材料转化为形象、生动、感人的记叙文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