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境东南与江西省修水县交界,西与湖南省岳阳、临湘县毗邻,南与湖南平江县相邻,北和东北与崇阳县接壤。
通城得名,古籍史书无有记载,亦无从考证,故不能牵强附会。据传“通城”一词,意即四通八达之城。
就本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来看,通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处于麋(今岳阳)、罗(今平江)、艾(今修水)三国之间,成为古代文化发展的通道。县境东可通江西修水、南昌,南可通湖南平江、长沙,西直达湖南临湘、岳阳,北可经崇阳、咸宁上武汉,南来北往,四通八达。
文化交往和贸易的频繁,促使通城经济的日益昌盛。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又更名通城镇,至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升通城镇为县,由此更可从古代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追溯县名的历史研究含义。
通城山奇水陡,关隘险要,为古今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相传东汉时马援南征曾驻九岭一带,马港因马将军率兵开挖而得名;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起义军曾进驻通城;宋高宗绍兴四年,岳飞率兵经九岭南下;元末徐寿辉起义军在通城境内与官军展开激战,其“统军元帅府”官印于1979年在清水公社上坪大队出土,现藏通城县博物馆;明末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曾几经转战通城,据史料记载李自成殉难于通城九宫山;咸丰年间,太平军先后十次占领通城,咸丰五年十月,翼王石达开经通城占领江西五十余州县,咸丰十一年五月,英王李秀成率50余万众由江西义宁州入通城。
通城为湘鄂赣边区红军根据地之一,是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伐战争,叶挻在通城成功的指挥了汀泗桥战役。沪淞战役爆发,通城70位爱国将士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四行保卫战,被誉为“八百壮士”(对外称八百壮士,实为四百人)。抗战时期,通城成为抗战前线,通城人民配合中国军队,阻击进犯长沙之日寇,日寇伤亡数万,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通城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革命先烈在这块土地上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建立了不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