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的心理探究 每个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充满了热情和探究的愿望,这是他们学习的起点。但为什么有的孩子上学后却不爱学习了呢? 一、缺乏学习的成功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长期缺乏成功体验,而积累的挫败体验又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就可能导致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成为严重的动机障碍,学生会产生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态。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学生在学习上需要有一定次数的成功体验的积累。 二、缺乏清晰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没有目标,学习动机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如果实现目标的难度太大,也会导致学生当下的动机受到影响。曾经一对高知父母对学生从小就有很高期望,给他树立的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大学。该生小学时成绩还不错,但到初中时落后了一些,孩子就感到了清华梦离自己远去的痛苦,因为这个目标已经内化为他自我的一部分,但他又觉得无力实现。学生一到学校就痛苦,只好通过沉迷游戏来逃避这种痛苦。所以父母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孩子设置清晰的目标。 三、对学业成败进行消极归因。主要有四种典型的归因模式:一是能力归因,比如学生数学没考好,就说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二是努力归因,比如将考试不理想归因为准备不充分;三是任务难度归因;四是运气归因。消极的归因模式,就是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会让学生感觉沮丧、羞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进而影响学习的动力。 四、维持自我价值感。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想做好学生,而且希望大人夸自己既聪明又勤奋。如果不能同时得到这两个内部因素的评价,学生宁愿保留能力,因为它是稳定不可控的,学生更看重这个内在价值。学业胜任能力感是学生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为维持学业胜任能力感,学生会形成厌学、拒学、逃学等应对策略,也就是故意、主动地不努力,认为这样别人就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五、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压力。校内、校外过重的学业负担,还有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过度焦虑,都成为学生厌学的重要成因。动机太强有时反而会降低当下的效率。如何帮学生维持适度的动机水平也是值得家长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