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我带学生已经参加了三次大考,每次都有进步,但作文似乎原地不动。平时作文训练流程如下:专题讲解(主要是描写训练)——出题写作——教师评改——优秀作文打印或者展念——学生修改作文——教师重批。这是最传统的做法,由于教师全批全改,时间周期长,导致训练次数不多;二是优秀作文打印受到纸张限制,并不能每次打印;作文流通互读少;最后是修改环节,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自觉修改。 这样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训练次数太少,没有在武汉时的方法有效。那时举行“最强作文”的活动,每周一节课讲解,一节写作,一节评选,大家互评互改展示。这样不用老师每篇批改,大大增加了训练次数,一周一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多,短短半年作文平均分一下子提高了1-2分。 那么为什么在这里不能这样进行呢?原因如下:一是时间问题,“最强作文”活动举行至少要三节课,讲—写—评,武汉学生全体住读,每天有语文晚自习,所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而我们学校不仅没有晚自习,而且正课还少,所以时间上不能保证每周一次作文训练;二是学生的意识及兴趣问题,这边学生相对成熟有主见,对于很多活动和奖励的兴趣远不及武汉学生,另外他们希望自己的作文被老师批阅,较为强烈地反对自己的作文被同伴传看。 但是现在学生的作文始终不见提高,值得反思。多写绝对是最好的办法,一个月写两次作文,老师改一次,学生互评一次,周记最好是每周都写,命题和不命题交叉着写。继续进行基础检查,阅读次数增加,适当讲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