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广州
严钦熙
这几天,中国北方很多地区雾霾非常严重,尤其以河北为中心的地区。而此时的广州,虽然因为阴天无风也有淡淡的雾霭,但是和河北等地比较起来,空气质量要好得多。这让我想起了19年前来广州的情景。那时,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区域,就有广州五羊本田摩托车厂、广州轴承厂和广州硫酸厂等。那时的新港西路坑坑洼洼,路面满是灰尘,路肩积着泥土,车辆驶过,灰尘弥漫,用纸巾擦擦脸,是黑色的。晚上冲凉的时候,掏掏鼻子,也是黑的。城市中心和郊区,星罗棋布着各类工厂,烟冲总是冒着浓淡不等的黑烟。白衬衣穿一天,稍微过细看,就可以看见黑灰尘。
但是,19年来,广州变化很大,虽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我们不得不承认:广州的居住环境一直在提升。道路交通不断改善,城市绿化设计渐趋合理,公共设施不断增多,珠江水的臭味越来越淡,很多河涌得到持续治理,人们看见蓝天白云的时候越来越多,灰霾天气数量总体在减少,总之,广州变得越来越好。究其原因,当然首要的与历届主政广东和广州的各级党政官员有关,但是,我想,同样与广州的媒体和广州人关心公共事务的热情分不开。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互动,使得广州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大的程度考虑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提到1997年创刊发行的《南方都市报》,当然还有后来创刊的《新快报》。那时,《南方周末》早已一纸风行,而新发行的南都终于以它同样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民生,关注公平正义,关注社会的进步等很快受到人们的悦纳。我把南都的创刊号保存了很久,后来搬家遗失了,觉得很遗憾。
在广州,有那么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发表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见。名人有名人的方式和渠道,籍籍无名的人也有自己的方式。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会发表尽可能公允的看法。政府“三公支出”、 白云山隧道、光亮工程、机动车限外、海心沙门票、河涌治理、垃圾分类、城管执法、水价调整、文物保护、城中村改造等等都是他们关心的话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共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通过各种会议、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和自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良性互动,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越来越让人舒心。
学生在中附读书,他们的努力会使他们有无尽的前程,他们会去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但我想,他们中很多人可能还会在广州生活、工作,他们创业和贡献于此,也会受惠于此。他们会和这个城市厮守,所以,关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和它的发展变化,是生活其间的人的共同责任。即使去到外面世界的学生,他们也应该以同样的心理和态度去关心他们所处的地域和整个世界。这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价值选择,或毋宁说,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生活方式。
这是剪报栏文章的第二本结集,主要文字都聚焦广州。我在读报时,有意识把涉及广州城市建设和公共事务的文章,剪贴出来,让学生阅读。我的想法是:希望他们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扩展到去关心一个更大范围的事情,比如国家、民族等。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