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老师的《我的第一本书》这堂课结构清晰,先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深入文本进行研讨,之后总结揭示文章主题,最后进行拓展并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作业,逻辑明确;重点突出,整堂课蔡玲老师以“书”为重点,通过“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是半本书”、“这本书后来的命运怎样”等问题,一步步带领同学们深入文本,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并由文本进行主题探究,让学生体悟到了语文之美;重视朗读和文本鉴赏,多方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觉得这堂课,最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于蔡玲老师忠于文本,纵深挖掘。蔡玲老师围绕着“书”来一步步挖掘文本内容,通过“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是半本书”、“这本书后来的命运怎样”、“父亲为什么要补书”、“父亲怎样补书”、“为什么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值得写”等问题,一步步带领同学们沉入到文本中,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带领学生一步步体悟文章主题。在课堂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老师范读,学生得到了朗读的训练与熏陶;通过对文章具体语段的分析,为学生打开语文文字之妙的大门,同时体味情感。 我常常在想,语文之所以是语文,她的独特性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在于文章的“言”与“意”。言,即是文章的语言。语文课要带领学生体味语言之妙,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所在。意,即是文章的主题。言以载情达意,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带领学生体悟文章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并对学生进行正确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是语文学科的深度所在。在我原来的观点中,“言以达意”,“得意忘言”,所以在教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最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但在经过教学实践的打磨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切磋后,我开始再次审视“言”与“意”的关系。 蔡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如何处理“言”与“意”的关系。她忠于文本,纵深挖掘,正是使语文课达到“言”与“意”高度统一的最好途径。 这堂课的问题,我觉得在于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的缺失。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学生在理解起来是存在困难的。我觉得在课堂中,需要引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这样应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另外,我觉得课堂最后,让学生讨论作者同学命运的设置,与整个课堂的主线脉络联系不紧密,可以不放在本节课讨论。如果换成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并且结合背景来进一步讨论文章主题,课堂脉络可能会更流畅。 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首先我会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文章内容突出的由“书”到“人”的人情之美,带领学生体味文章主题,在这一部分会突出对文章的文字之美的分析;之后介绍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布置延伸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