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标准中极为重要的要求。作为一个地理老师,我一直认为地理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用地理学的原理去解释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并力求将一些实例带到课堂教学中,力图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理”教给学生,这既是对地理理论学习的补充,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绝佳应用。
某天校园中少见的大雾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和讨论,观察到这一细节,我欣喜地用相机拍下了雾气中的校园并为上课有了生活的引入例子。
当天地理正准备学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图片并不与新课有太大的联系,但图片的出现却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不禁发出“好浓的雾气!”这样的感叹。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不是对课本例子不感兴趣,而是对身边的事物更感兴趣。当学生的注意力还在图片中,我及时抛出问题:
1、请思考这幅图与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点相关?
2、有雾的早晨说明前一天夜晚气温高还是低?说明相关的地理原理。
问题一出,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意见,将图片与《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尽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早在10月下旬学完,时隔一个月学生还是能够轻易将知识点联系起来。
1、相关知识点:大气的保温作用;
2、说明前一天夜晚气温较低,这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即大气逆辐射弱,从而可以推断当时天气较晴朗,云量较少。
教学是为了教给学生间接的高度概括的知识,这对于生活在城市,远离大自然,生活经验较为欠缺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捕捉身边的例子应用到教学中可以较好克服这个问题。那节课学生学习热情较高,课堂氛围活泼,新课学习得很顺利。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决心在日后的生活中多一点观察,多一点发现,力图将与正在学习的自然地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实用。
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后,恰逢冷空气南下影响广东,引起一些列天气变化。于是在课前我向学生展示微博上及QQ天气截取关于降温的消息,对刚学习过的“冷锋”及其天气做了一个现实版的诠释——大风、降温天气,并伴有小雨或零星小雨。
过去人们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作为博学的衡量标准,而天文与地理在中学学科的划分中,均属于地理学科。作为一个热爱地理的人,仰望星空夜观天象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走近生活走遍天下应该成为一种追求。丰富的生活阅历,坚持不懈的观测对于教学来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一定能给地理教学带来一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仍然坚信,捕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思维去发现生活,一定会让地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向有更纯粹的学科气息,必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略地理之美,掌握更多更加有用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