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活动与探究教学策略的优化 | |
作者:purple lily 日期:2007/8/30 21:55:00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而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 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中是以“活动与探究”的形式体现这以要求的,整套书十二个单元中共有活动与探究内容33个,所需课时约占新授课课时的三分之一,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要保证活动与探究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准确理解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思路的基础上,正确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以下就新课标初中化学活动与探究课教学策略的优化,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一、重视学情差异,避免教学策略单一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群体个性、特质和不同的学习理解能力,因此不同班级学情也不尽相同。如果采用单一模式的教学策略去面对学情不同的班级开展教学工作,其教学效果往往参差不齐。 与过去的实验教学课相比,新课标教材的活动与探究课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已有很大的不同,学生是探究活动的行为主体,教师主要扮演引导的角色。教师引导行为的“度”非常关键,不同教学策略的区别通常就体现在对这个“度”的把握上。 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各班级的学情分析,把握好在不同班级活动与探究课中自身行为的“度”,分别制定和选择不尽相同的教学策略。例如,本人同时教理科实验班和普通班,在组织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中的活动与探究课“天然水的净化”时,对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的理科实验班,本人加大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和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而对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的普通班,本人则加强组织和引导,通过示范和解说让学生模仿,最后达到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此外,即使在同一个班中,不同学生、不同小组的学情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了解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二、坚持正确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策略形式化 按新课标精神,初中化学活动与探究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新教材安排的33个“活动与探究”内容各有其主要任务和主题,教师只有认真把握教材的用意才能在有效组织好教学策略时有所侧重,而不是为探究而探究,或者把探究僵化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验证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获得新知识,并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相互间的讨论交流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环节。因此,在制定教学策略、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活动组织方式。 例如,某些探究活动本身包含了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实验操作,应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体验实验操作;而有的探究活动,如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中P48页的活动与探究“为什么无色酚酞溶液会变红?”,实验操作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创设问题讨论的情景,因而可以采用4~6人的小组讨论形式来进行探究活动,这样讨论的氛围会比分组实验的组织形式更浓。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测评方式,促进探究活动的知识内化 对学生的测评方式,应建立在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其科学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就探究活动而言,不仅要测评学生的探究结果,还应更多地注重对其探究过程、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因为只有对探究过程的正确评价,才能真正揭示出相同探究结果这一表面现象背后实际隐含的不同的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在制定教学策略的同时,应相应设计出每节课的测评方式,突出课程的重点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如在〈水的净化〉中,本人用习题评价法解决难重点的掌握,考察学生掌握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的情况,开阔学生的思维。用学生实验互评法重点解决学生掌握“过滤” 等基本操作的正误;实验报告展示法解决学生记录实验和分析实验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比照差距来逐步提高自身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避免教学工作教条化 曾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例:某次考试中,一名学生在“如何区分纯水和浓盐水?请列举三种方法。”的题目下完成答题后,在题目旁边另加了一段话——“其实,区分纯水和浓盐水还有一种我认为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舌头尝一尝。但老师告诉我们绝对不能品尝化学试剂,所以我不能这样写,写了不能得分。” 我们可以想象,这名学生知道纯水和盐水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可以品尝的;而考试题目中既然已经知道要区分的是纯水和盐水,当然应该可以用品尝的办法来鉴别。我们也相信他(她)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不能品尝盐水,但可能基于安全考虑,老师过分强调了化学试剂的“三禁止”而没有考虑到一些生活实际,使得学生的正常思维和判断能力受到了禁锢,以至于这名学生一想到盐水也属于化学试剂就连原本正确的答案也不敢写了,虽然很不服气。 这个事例提醒我们:脱离生活实际、教条化地开展教学工作不仅仅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感到困惑,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这是选择和制定教学策略时尤其值得注意的地方。 除以上所述外,在选择活动与探究课教学策略时,还应考虑许多别的因素,如教学时间、教学条件等,既应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即使绝大部分学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应考虑局部效益即培优和转差工作,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分层次教学的需要和实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余林:试论教学策略的基本涵义及其制定的依据,《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9期。 2.吴小江:改进实验教学 发挥实验探究功能,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网站,2003年9月。 3.麦 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6月。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510275 杨惠贞 本文发表于2005《广东教学报》第768期2005年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