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二)
上接(一)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我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刚才我们讨论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正是传播声音的主要介质。但空气和其它介质传声时是如何运动的?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很让大家困惑。这是装肥皂水的烧杯,带把的金属圆环在肥皂水里刮过后,金属圆环上留下了肥皂膜,再让肥皂膜竖立于实物投影台上,大家仔细观察无声源时、让肥皂膜对着正在发声的音响、说话的人嘴和发声的音叉时,肥皂膜的反应如何,描述四种情况下肥皂膜的运动状态,并说明产生这种运动状态的原因。[因实物投影放大现象鲜明,同学们看了很惊奇,认真讨论后,很快有了自己的描述](生Q:没有声源时,肥皂膜静止;音响发声时、人说话时、音叉被敲击后发声时,肥皂膜都前后振动。肥皂膜的振动是由声源振动、通过介质传播的结果,肥皂膜的振动是把不可见的空气运动可视化了)讲得太精彩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空气和其它介质传播声音时,传播的是发声体振动这一运动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声波。请同学们回家后用铁(铜)丝环、肥皂水,自己再做一次实验,以求加深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
声波:声在介质中的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支活跃在山东枣庄地区铁路线周围的著名游击队(生R:铁道游击队)为了袭击日本鬼子的军车,有时要趴在铁轨上听,以便提前做好战斗准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S:声在铁轨中的传播比在空气中快)对!正是这个原因。请看屏幕: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看了这组小数据后,大家想必对游击队员趴在铁轨上的意义有所认识了吧!雷雨时,与闪电同行的雷声总是震耳欲聋、而姗姗来迟的雷声则不再火爆,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雷声未到,铃声已响,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八、 教学反思
总体来看,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无论是观察实验,还是动手尝试、思考归纳,都表现了良好的素质。本节课安排偏紧,但只要我们立足于学生,在调动学生兴趣方面多动脑筋,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无论教学条件多么优越,我们都要发扬当年苏州大学物理系主任朱正元老先生“罈罈罐罐做实验”的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效果出发,想方设法把不可见的现象可视化,既有助于学生的观察理解,又巩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本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审活动二等奖
200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