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 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二、 设计思想
1. 教学指导思想:作为人生的第一节物理新授课,力求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较轻松地掌握知识,进而对物理课有亲近感,因为无论何事,第一印象特别重要。
2. 设计理念:千方百计多做实验,通过实验的有机组合、创新,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物理现象、联系生活感知,逐步体会物理现象产生的相关条件和规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好奇心,巩固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3. 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阶段第一章第一节,从出生到现在,学生一直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对声音太熟悉了;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又不甚了了,本节利用丰富多彩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4.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二学习的少年,好奇心、求知欲强,对新学科充满渴望,但缺乏恒心和毅力;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叛逆性较强,尤其是学习状态较差的。实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是保持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前提。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五、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振动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台、木板小车、音箱、纸人、小塑料槌、粘贴细线的泡沫球、音叉、铁架台、电铃、电源、开关、玻璃罩、真空泵、水槽、直径约5cm的带把圆环、装肥皂水的烧杯、电脑、PPT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即在投影幕打出有课题声音产生和传播的PPT,并伴以轻音乐,上课铃响。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每节课为什么能按时上课?又为什么能整齐地起立和落座?
生:听到了上课铃声和班长的口令声。
师:你们还能说出一些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生A:见到客人问好。
生B:老师为我们讲授知识。
生C:公交、火车播音为旅客及时报站台。
生D:相声演员让我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常不自觉地捧腹大笑。
生E:足球场上观众的欢呼声构成了沸腾的海洋。
生F:声音可以表明我们的情感、观点和见解……
同学们刚才讲得很好。声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能传递信息、烘托气氛、交流感情、阐明观点,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既然声音跟我们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熟悉它,以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进行新课
1. 声音的产生(凡红字均为点击PPT显示,下略)
实物投影教材插图1.1—1,指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四幅图中发声体的共同点。
演示实验1 ①先将小纸人放在木板小车上,小车先静止、后拉动,请观察并描述:小纸人前后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生G:拉动小车前小纸人静止;拉动后,跟着车向前运动)若我们坐汽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你除了跟车前进外,还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自己的运动状态决定于谁?汽车的运动状态又决定于谁?(生H:上下颠簸;汽车;路面不平导致车颠簸)②将小纸人放在未发声的音箱上,小纸人处于什么状态?(生I:静止)将电脑与音箱连接,使其发声,小纸人在干什么?小纸人状态改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I:上下跳舞,是音箱运动引起的)小纸人翩翩起舞能说明音箱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吗?(生I:音箱上下运动)此时音箱和小纸人的运动类似于风吹树叶后的摆动,我们把它叫做振动。
振动:物体在某个位置附近来回(往复)运动
演示实验2 用塑料小槌敲击音叉,同学们听到了悦耳的声音,但看不见音叉是如何运动的。现在我们将泡沫塑料球、
音叉、铁架台如右图装置好,[注:音叉两侧各放置一只紧靠音叉叶片的泡沫球,使悬挂泡沫球的细线保持竖直。传统做法只在一侧悬挂泡沫球,实际上此种状况下泡沫球的运动并不能说明音叉在振动,因泡沫球悬挂于音叉左侧时,向左敲击音叉后,音叉叶和泡沫球会一起向左运动,即使我们握住音叉使其静止,泡沫球与音叉撞击后仍旧保持振动,而改成两侧各悬挂一只泡沫球,敲击音叉后,两只泡沫球分别向左右摆动,就能很清楚地说明音叉在振动]请大家注意观察:用塑料小槌敲击音叉时,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敲音叉,音叉左侧的泡沫球向左运动,音叉右侧的泡沫球向右运动。静止的泡沫球为何会运动?为什么音叉左侧的泡沫球能向左运动,音叉右侧的泡沫球能向右运动呢?(讨论后生J:静止的泡沫球之所以会运动是由于音叉运动所引起,至于为什么音叉左侧的泡沫球能向左运动,音叉右侧的泡沫球能向右运动?那是由于音叉左右振动所引起的)[由此可见,我们仅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泡沫球,就可以把不可见的音叉振动通过左、右泡沫球的运动放大后科学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由此我们总结出: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是不是所有振动物体都能发声呢?请看:
演示实验3 将事先连接好的电铃电路开关闭合,听到悦耳的铃声,再将电铃放入玻璃罩,启动真空泵,铃声逐渐减弱,直至听不见,但看见电铃在振动;关闭真空泵,打开气阀,铃声逐渐增强,将玻璃罩中的电铃取出,铃声悦耳如初(操作时交待关键点)请问:
在实验过程中,铃声有无变化?如有,是如何变化的?(生K:有变化,抽气时,铃声由强变弱;打开气阀充气时,铃声由弱变强)生K描述的铃声变化情况对不对?(众生:对)既然对,根据你们的观察来分析,引起铃声强弱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据此还能做出什么推断?(生L:铃声强弱变化是受空气多少影响的,据此可推断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生L的分析和推断都很有见地,下面请大家继续看:
演示实验4 将敲击发声的音叉尽量放入本来置于实物投影台上的水槽中,同学们听到了悦耳的音叉声,再将音叉叶尽可能地浸入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又说明了什么?(生M:看到音叉叶浸入水中后,水花四溅,是由于音叉振动产生的;听到悦耳的音叉声,说明了水也能传声)生M归纳得很好,其实我们在游泳时,当头部潜入水中后,仍能听到其他人说话,就是因为水也能传声。下面请同学们邻桌的两人一组,一人在课桌一端用直尺尽可能轻地敲课桌,一人在课桌另一端听,第一次耳朵离开桌面,第二次耳朵紧贴桌面,比较两次听的效果;然后两人交换并进行交流。比一比,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好!生N、O,你们两人体会如何?(生N:由于敲击声小,耳朵离开桌面时听不到敲击声;耳朵紧贴桌面时能清楚地听到敲击声。这说明桌面能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说得真棒啊!其他同学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把两次演示实验和你们自己的实验感受综合归纳起来,我们该怎么描述呢?(生P:空气、水和桌面等固体都能传声)
下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