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让“有效教学”理念贯彻于中学物理教学全过程
[ 2007/9/17 17:11:00 | By: zdfzwkc ]
 

让“有效教学”理念贯彻于中学物理教学全过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作为物理学科的第一节入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健康、顺利地开展,毫无疑问影响甚大。我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先入为主”的习惯,若能一开始就实施有效教学,吸引着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将此教学理念认真贯彻、实施于中学物理教学全过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尝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什么是振动?传播声音的介质又是如何运动的?如何能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理解、信服并接受,是本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本学期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做了如下一些安排:

首先,在介绍完《科学之旅》后,我要求每人课后用细铁丝或细铜丝制作一个带把的直径约5cm的圆环,准备下一节课用。尽管大家对“做圆环干什么”有些纳闷,第二天,还是都把做好的圆环带来了。

早在介绍《科学之旅》时,我们曾用会跳舞的小人说明物理的有趣。我认为:和课本第12页图1.11“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的几张图片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作为初中学生,在不做深刻分析的前提下,对振动的理解确实困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在声音产生的新授课上,我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图1.11的四幅图片,简单讨论后,又把 “会跳舞的小人”实验演示了一遍,还请几位同学上台,先后用手轻按音响面板,感受音响面板的运动状态,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分别加以描述,归纳出音响水平放置时上下抖动,竖直放置时前后抖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以钟摆为例,进而给出了振动的定义。鉴于多数同学还没有切身体会,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音叉、泡沫塑料球

等装置(如右图所示:音叉两侧各放置一只紧靠音叉叶片

的泡沫球,使悬挂泡沫球的细线保持竖直。传统做法只在

一侧悬挂泡沫球,实际上此种状况下泡沫球的运动并不能

说明音叉在振动,因泡沫球悬挂于音叉左侧时,向左敲击

音叉后,音叉叶和泡沫球会一起向左运动,即使我们握住音叉使其静止,泡沫球与音叉撞击后仍旧保持原来的运动,而改成两侧各悬挂一只泡沫球,敲击音叉后,两只泡沫球分别向左右摆动,就能很清楚地说明音叉在振动)请大家注意观察:用塑料小槌敲击音叉时,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敲音叉,音叉左侧的泡沫球总是向左运动,音叉右侧的泡沫球总是向右运动,当我向同学们提出静止的泡沫球为何会运动?为什么音叉左侧的泡沫球总是向左运动,音叉右侧的泡沫球总是向右运动时?同学们都能很好地回答出:静止的泡沫球之所以会运动是由于音叉运动所引起,至于为什么音叉左侧的泡沫球总是向左运动,音叉右侧的泡沫球总是向右运动?那是由于音叉左右振动所引起的。由此可见,虽然仅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泡沫球,就可以把不可见的音叉振动通过左、右泡沫球的运动放大后科学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将这一教学难点、重点较好地解决了,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在接下来学习声音的传播时,虽然用演示实验“真空罩里的钟声”能使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正是传播声音的最常见介质。但空气和其它介质传播声音时是如何运动的?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又让大家困惑了。此时,我拿出装肥皂水的烧杯,让他们取出带把的金属圆环,在肥皂水里刮过后,金属圆环上留下了肥皂膜,再让他们将肥皂膜竖立,仔细观察周围无声源时、分别对着正在发声的音响、说话的人嘴和被敲击后的音叉,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四种情况下肥皂膜的运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加以总结。由于现象鲜明,同学们认真讨论后,很快有了自己的描述:没有声源时,肥皂膜静止;音响发声时、人说话时、音叉被敲击后发声时,肥皂膜都前后振动。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可知:肥皂膜的振动是由声源振动、通过介质传播的结果,肥皂膜的振动是把不可见的空气运动可视化了。并由此得出结论:空气和其它介质传播声音时,传播的是声源振动这一运动形式。至此,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也有了如释重负后的轻松和喜悦。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使我体会到了“有效教学”的甜头,既加深了对“有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又找到了物理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一条好途径——无论条件多么优越,我们都要发扬当年苏州大学物理系主任朱正元老先生“罈罈罐罐做实验”的艰苦奋斗精神,将“有效教学”理念贯彻于中学物理教学全过程,一切从效果出发,想方设法把不可见的现象可视化,既有助于学生的观察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其成效也坚定了我沿着“有效教学”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原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指出:“学生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中小学,中小学的关键又在教师,教师学会启发学生很重要。”他还说,“好的教育是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并注意发展个性的教育,好的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火种点燃,而不是把它扑灭。”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深刻反思和认真实践。而要实施素质教育,贯彻“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育理念,教师本人更得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速自身专业化发展,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进而形成“上行下效”的风气,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果真如此,岂不美哉!                  

 

                                           2006-10-7于蒲园

 

 
 
  • 标签:物理教学改革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