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学生的逻辑困窘
詹保胜
何老师一堂专题复习课,围绕逻辑空白,填上合乎逻辑的句子。这种试题在选文段时,命题者会下足功夫,答题时按照合理的路径做,常常可以得到合理的答案。
这几年有一种类型的试题几乎成了必考题,这类题就是逻辑填空题。例如下面题: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___①___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铜器时代,但是,____②____。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_③___。
这种试题最大的考点是连贯,解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务必充分利用上下文,而解题的依托是培养语感及逻辑分析能力。
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似乎反应比较慢,直到下课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堂课的优点,何老师敢于放手,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思考,足够的时间表达,甚至给了学生们一定的时间去探究解题方法。
这堂课的疑惑,为什么学生们反应如此不合拍?我们在课前应该做铺垫什么?我们如何将难题化解出阶梯来,让学生们有路可走。
或许我们自己想清楚该怎么做了,孩子们才有可能弄得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