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入了毛宁的《梦回繁华》——介绍名画《清明上河图》,因为备课的需要,我翻开了三联推荐过的《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一书。
谈及宋朝,现代人的态度很明显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我就是这类人,别问我为什么,高中历史就是这么学的);另一类人则大爱宋朝,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就是宋朝。而学者们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一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在当今知识界的重新审视下,宋朝成了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的最适合生活的朝代。本书以《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期封面故事《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为主体,补充结合其他相关文章,从宋朝的极简美学、雅集、书院、诗、词、琴、书、画、香、茶、酒、花等多个侧面,对宋朝的人与风物进行了介绍,力图还原宋朝风貌,向所有喜爱宋朝或对宋朝存有偏见的人,展示宋朝的真实面目。
最直观的宋朝生活图景当然是《清明上河图》了。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大处的繁华不必细说,我来谈谈一些细节感受一下宋朝的现代化吧。
画卷的开端始于郊外,几头驮着木炭的毛驴,据说是温酒专用,因为北宋城市已经大规模地使用媒了。汴京城内每隔一段就有一处高楼,这是望火楼,就是专人专职在楼上可见北宋人有较强的消防意识。再来看运河。汴河上的漕运是北宋的立国之本,来来往往的船只非常多。如果你细看,会发现船前有一块横木,这个就厉害了,叫做平衡舵。这是高科技产品,后来传到了西方,拉开了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全卷十几处酒楼,还打着“新酒”“小酒”“稚酒”“老酒”的酒旗,可见北宋酒文化非常发达。在虹桥边上,可以看到一个打着“十千脚店”的立体灯箱广告,这就十分现代了!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就严格控制商业用地。宋朝打破了唐以来坊市分区的硬性阻隔。据史记载,坊周围都有墙,有二门或四门供人进出。一般人不准凿墙开设私门,也不准朝着大街开设店铺。北宋汴京城内完全废除了坊市分割,允许面向大街开店,与民居错杂其间。乾德三年,宋太祖诏令解除宵禁,汴京很快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书中介绍到,正是这些因素使汴京成为了“流动性的、以汴河为主线、以十字路口为空间转换、沿街店铺为市场的新型流动感强的城市经济”。
依然是这幅空前繁华的画,它写实主义的画风让我们一窥北宋繁华背后的危机。首先,画卷中的漕船上并没有官兵守卫,属于私家漕船,背后折射的正是当时社会潜在的官粮危机。宋徽宗极尽享乐,更在崇宁三年废除旧制,停止官运漕粮,改运“花石纲”(没错,就是《水浒传》里杨志失陷的“花石纲”)。结果官仓空虚,政府失去了对粮价的控制,带动汴京周围物价上涨。其次,望火楼和城楼上空无一人,没有城防官兵,汴京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递铺门口慵懒的官兵、税务所门口因重税而发生的争执都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权机构不作为和不合理。还有全卷的高潮部分,虹桥上人群拥挤,坐轿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互不相让,顺坡而下的毛驴拉着满载货物的车子,几乎失控,推车的老人惊恐地张大了嘴巴——汴京的交通拥挤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北宋,谏议制度相对开放,除了臣工的进谏,一些小吏的婉谏也可上达天听。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张择端想通过这幅现实主义的盛世危机图向宋徽宗委婉进谏,他笃定深谙艺术的徽宗能解画中深意。可溺于享乐、自诩“盛世清明”、嗜好工笔精巧画风的徽宗,没空琢磨也不会喜欢这幅画。没过多久,他便把这幅画赏给向氏后人了。
而此时,距北宋覆灭不到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