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慈善的方法论
广东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慈善捐助的。一个人白手起家,发了财,可也很有善心,看见三个贫困家庭,于是想要帮助。最后出现三种结果:第一家欣然接受;第二家犹豫后收下,但答应偿还;第三家则认为是施舍,干脆地拒绝了富翁的帮助。
从作文选材上讲,选了慈善这个题材,其实蛮切合广东实际的。至少近两三年来,广东的慈善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放宽注册还是配置社会力量,岭南都显示了非同一般的活力。作为全国慈善发展的高地,将慈善议题镶嵌进高考作文,还是很鼓舞人心的。
说回到材料作文本身,想必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两句。但要想说好,可能需要对慈善行业有一定了解。如果高考生平时从事过专业的社工服务,应该会对这类的辨析题形成正确的认知,写起来也可以有方向感,而不至于流于套路。所以,这个作文其实是道实践题。
写作中,仅仅停留在三个家庭的表现上,可能是不够的。对于出这个作文题的人来讲,这三家的表现其实是布下了一个“陷阱”,考生最好不要走进去。理想的一个解析途径是:是否可以在捐助人与受捐人之间建立现代慈善模式,避免慈善需求与家庭尊严直接对冲。
富翁其实可以选择非直接赞助的方式,比如将资金投给专业的公益机构,让专业人士操作公益项目与贫困家庭对接。如此一来,既可以极大地提高捐赠资金的效率,增强慈善的永续发展,也能让贫困家庭在扶贫过程中获得生产能力,从而摆脱直接给钱的简单套路。
更重要的是,将作文的立意从富人慈善与穷人救助的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获得一个社会的观察角度。毕竟,慈善的本质是造成社会的壮大,在这个壮大的基础上,消除贫困才成为一项可期待的事业。否则,单纯地给钱不可能解决问题,当思考慈善的社会成长。
这样的思路,也可以将作文从价值立场的粗简判断中拉出来,赋予作文材料以恰当的问题意识,避免从扁平立场出发写出同样单薄的文章。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辨析对高中生会否太难?如果认为问题太难,恰恰是因为慈善社会基础的羸弱,这不正好契合出题的初衷吗?
有了这些分析垫底,回头再看这道题。表面上的慈善需求矛盾,已经转变为慈善方法论的讨论。而三个家庭的表现,无论接受与否,都为方法论找到了一个深化作文的进路。在这个社会里,不缺慈善的动机与资金,也不缺对慈善的需求,但缺的是如何恰当连接此岸与彼端。
由此也能猜出出题者的出题逻辑:先将复杂问题按照逻辑关系理顺,然后再简化,最终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而材料评论作文则做相反的功课:先将材料抽象,再找出背后丰富的现实场景,再总结出问题意识,理出阐述的逻辑。从这方面讲,广东作文题的出题水准很高。
本来我准备写一篇批今年广东高考作文的文章的,但看了今天的南都“街谈”后,觉得作者写得真不错,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还能高屋建瓴,站在了政治理论和思维方法的高度,比我来得深刻;尤其是作者似褒实贬,在赞出题水平高的背后是叹息:这样的思考深度如何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能够达到的?高论在前,所以放弃了吐槽的想法。
我相信,很多学生看到慈善这则素材的时候,想到的不是陈光标,也不是前几年的丛飞,(丛飞死的时候,这帮考生还在读小学吧。)而是中国红十字会,是郭美美。没办法,尽管我们总在提倡正能量,但媒体有嗜血的本能,丑恶总是占据新闻的头条,更多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所以,看到这则作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竟是出题人大脑是不是有毛病了,在慈善事业风风雨雨的多事之秋,在慈善近乎成为一个贬义词的今天,还要“顶风作案”,为慈善事业大唱赞歌,难道他们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中人?或者干脆是在为罪恶背书,在这个吸引全民眼球的关键时刻酝酿一场大的阴谋?
以我的粗浅常识,不说是高考这样特殊的场合,就是在平时,大多数考生几乎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思考深度,甚至想不到应该从这个方向思考,因为中学老师几乎没有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和家长交流时,他们都说孩子作文只敢放空炮,没有什么“干货”。)材料里提及大家对慈善的不同理解,其实是从反面来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某个方面出了问题!
中国人对慈善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或者说比较传统,“行善积德”,急人之困,救人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这样的赞美可不是能轻易说出口的。我们有善良的人类本性或曰本能,也有爱心和善举,但我们很少人会想到,它应该是现代生活的常态,或者说文明社会的常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现代社会是人高度融合的社会,“公共”意识尤其重要,在这里,我们更注重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尤其是对陌生人、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明形态的人,我们都有道义和责任解救他们于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慈善几乎不能上升到道德高度,它只是一种文明的自觉。很多人就说,美国社会几乎个个都是雷锋,因为义工是很多学校或社会职业的准入门槛。但从传统农业社会形态直接跳转过来的中国人很难接受这样的观念,所以慈善无法常态化制度化,以至于社会化性质的慈善组织必须官方化才合理,才能正常运转,以至于这个世上出现了两种机构——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当然“官方”不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原罪,只要你能及时扶危济困,给所有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希望,让大家一有无法挣脱的危难就想到你,你说,材料中的尴尬还会出现吗?而现实的情况是,它一家独大,却经常不干活,救援不及时,还不允许其他人成立公益组织介入,大家的爱心无法表达,或者干脆懒于表达,于是“慈善”这个词当然成了稀缺资源,而不是普照大地的阳光,或无差异滋润的春雨。
这才出现了这个中国式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