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反思
说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可能有人会觉得矫情,但我真觉得这个课与我预想的有相当大的差距,充满了遗憾。
我的预想是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能够基本理解作文为什么要用足材料,以及运用材料的N种方法,解决此前写作中的困惑,尽管也知道想通过一节课就解决问题是奢谈,但大部分人能够理解,也算达成教学目标了。可上课时同学们的发言和表情反应告诉我,只有少数同学,即那些真有此困惑的同学迅速理解了我的教学意图,而大部分同学没有什么反应:一部分同学处于混沌状态,因为他们的写作尚未进入这种困惑体验层次,当然无法理解老师的意图;另一部分人则写作自有主张,不会随老师的讲解而轻易改变,这节课的教学对他们而言更像是浪费时间。也许我应该坦然,毕竟“愤悱”之后方有“启发”,任何课都只对那些真有困惑的人最有效,但如果课前功课做足一点,也许学生进入状态会更好一点,帮助的人可能会更多一点。
有种感觉越来越清晰了,教书的效果与做人有相当大的关系。指令清晰果断,反应机敏灵活,言语妥贴适当,宽严相济,这样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欢迎,TA的课堂效果也一定好。这种教学的机智其实更多体现的是做人的水平,TA的成功其实是做人的成功,而与读书的多少关系不大。以前我总觉得教书就是教书,和你为人没有什么关系,你读了足够多的书,知识贮备丰富,教学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学生就会受益,反之,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但,现在这种自信全没了,被学生打压没了,你讲得再好,学生不认同就等于零。这是一个“接受美学”“粉丝哲学”盛行的年代啊。这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我的丰满构想相去甚远,我觉得与我的教学语言有很大关系。不大会鼓励,不能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及时想出对策,并妥善解决,然后回到课堂主线上来,这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只是最近这种感受更强烈更真切而已。而做人,咳,是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我最纠结的地方。
下课后,校长对我说,应该让这篇例文发挥更大作用,让同学们多读一读,再好好体味一番,也许教学目标更清晰,效果更好。现在想来,的确如此。例文当然有不足,但在教学目标的清晰上,却可以给同学们更多的启示和提醒。只是我当初设想的是,给时间同学们充分讨论,预设,然后通过例文对比比较,更容易发现自己在用足材料意识及如何运用的技巧上的不足。十年前,我会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的点拨提升,但现在,可能更谦卑了一点,总希望能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引发共鸣的基础上,上课可能更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关注大部分同学会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点滴进步,所以上课更关心学生活动与心理变化。课后我感叹,上课30年了,越上越胆小,越上越谦卑,大气少了,格局小了,激情与活力全没了,让我无语……
至于技术,那是个没有定论的东西,与个人有关,由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