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布衣总统孙中山》
初读此文时,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民为此张灯结彩,准备欢迎大总统”,“孙中山正感慨着,又被群众发现了。大家一齐拥上前来,顿时,里三层外三层,一齐鼓掌欢呼:‘大总统万岁!’” 对这种狂热与拥戴,我相信,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中国人都不陌生,说不定还会觉得理所当然。为此,课后还专门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这个口号妥当吗?”我觉得,这道题出得非常好,引人沉思。
原先上课时,我都会讲述李慎之先生的回忆录。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登上城楼,数以万计的游行群众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后来他反省道:当时我也在现场,也曾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情绪激昂,还有位诗人写过长诗《时间开始了》。但现在我才明白,无论这个伟人怎样德高望重,都不能不应该喊“万岁”……
我还告诉孩子们,我上学那会儿,学到的第一课便是“毛主席万岁”,甚至我学到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句子,都和它有多密切的关系……
史铁生曾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前些年也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伟人之所以高大,是因为我们都匍伏跪拜在他的脚下。我不想追问到底是先有暴君还是先有跪拜的臣民这种鸡和蛋的问题,还是柏杨先生来得干脆,大家都是“酱缸”里的蛆。但我现在知道了,如果没有山呼海啸的“万岁”声,领袖是不可能这么顺利地走向神坛的。
“万岁”这样的词,带有浓郁的专制皇权色彩,与民主平等这样的文明理念格格不入,的确是不适合新的时代。客观地说,中山先生既没有直接领导辛亥革命,也没有袁世凯稳定乾坤、逼清廷逊位的军事实力,但他能担任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的总统,又的确是众望所归。中山先生能成为世纪伟人,绝不是因为他由布衣而至总统如刘邦、朱元璋,上演了又一出屌丝逆袭的激情大戏,而是他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王朝更迭、循环往复的轨迹,为这一潭死水注入了民主文明的新气息,即“舶来”的新的文化。他的“三民主义”理念尽管有诸多缺陷,但对于这块土地来说,毕竟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遭。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即渗透在全民族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并进而转化为全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化为一种推动 、或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也就是说,决定一个民族集体的思想与行为的文化,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力量。读书多年,我慢慢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是等级制,核心是权力崇拜,这才是我们的历史无法前行的真正原因。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认识到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那场运动的伟大。
进一步推敲,我发现文本中的“坐都”“出巡”这样一些词,居高临下,本身都带有很浓厚的皇权色彩,特权意识,似乎传统遗毒无处不在,而作者用起来浑然不觉,看来,作者身中其毒而不自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更发现了,此文让我不满意的真正原因,是选材的平庸与肤浅,直言之,就是一篇名人轶事。衣食住行这样的日常生活并不能真正展现“布衣总统”的本质特征——生活俭朴纯属个人道德或品味,是纯私人性质的,而“总统”强调的是他的公职身份。所以,真正适合本文的选材,应是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权力崇拜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山先生如何用自由、平等、民主这样一些现代文明的理念去处事,去改造更多人,甚至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橘逾淮则为枳。为何文明民主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流于形式,自由与个人主义被污名化,实因专制之毒太深太重,文化基因太强大,每一点进步都必须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熟谙中国历史的鲁迅先生还用煤的形成需大量木材来形象作比。所以,我们老师必须明确自己“去蔽”的职责,向中山先生学习,尽自己的全力,传播并解释文明,批判专制文化的毒害。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鲁迅先生的话又一次响起。是的,为了孩子们新的生活,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老师必须小心警惕,尽量剔除文本中的毒素,给予他们纯粹的阳光与自由的空气,给予他们现代公民的视野与文明的理念,让他们成为这块古老大地获得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