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海珠区高一上学期语文联考作文评卷总结
[ 2017/1/11 13:54:00 | By: 瓜哥 ]
 

海珠区高一上学期语文联考作文评卷总结

 

一.     关于审题

所谓“个性”,即个别性,就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质。言下之意,个性产生于“共性”这一看不见的背景之上。当我们说某人个性鲜明时,必须立足于他与其他人的共性或社会普遍性之对比这一基础上。例文1和例文2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此,且例1更典型,而例文2则稍逊一筹,原因就在于背景意识不强,没能点明“母亲”的反应与其他人不一样这一独特的个性。

也就是说,个性一定是与其他人的对比中凸显出来的,抓不住这种对比,个性要么找不准,要么分析点评不到位。比如坚强坚韧坚持等,可不可以算是个性,当然可以,但必须是在其他人都动摇妥协放弃之后才成立的,不能无条件地认定它是个性;再比如有同学写日本成田机场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把这个当个性,就很成问题。且不说认真负责是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其民族性特征,单从概念出发,写一个群像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的特质,就很不妥当。

其次,个性是内在的东西,诸如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虽然它也必须外化为言语,行为,或某个具体的细节等,但不能将概念扩大化,泛泛而谈,把什么都当成个性,比如口头禅,比如习惯性动作,职业举动,例如吃饭不浪费,讲话慢条斯理等,这些肯定就与个性大相径庭。具体到学生作文,不能把选择,下决心,实干,忍耐,追梦等普通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和举动当个性,也不能简单地把勇敢、有担当能负责、艰苦朴素、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些被普遍提及的美德当个性,除非你认定其他人都成了背景墙,只突出了一个人的形象。比如写乔布斯,写他的个性就不能与他的天才他的贡献他的独特生活经历等混为一谈。

评卷时,就发现了不少与个性完全不相干的题材。小孩的顽劣是天性;安静地坐一边读书,不参与群体狂欢是习惯;打球打游戏是个人爱好或特长;在风景区乱刻乱画,是个人素质不佳;网络人肉搜索,众声喧哗,唯恐天下不乱,是个人道德有亏……

所以,必须强调学生深入理解命题的含义:一定是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认知,是内心世界乃至价值观的外显。评卷后,我有一个感受:三等学生会描述表象,或者抓不住;二等学生将个性直接等同于张扬,标新立异;一等学生才会认识到个性是个人性格特点风格等的自信从容的表达。所谓理解深度决定写作高度和得分程度,所谓立意决定出路,就是这个意思。当然,高一学生的思维层次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评卷时可以稍稍放宽,但老师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评卷时也要向学生强调这一点,这对下一段的作文教学很重要。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转型中,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要求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能敏锐地发现命题与其他概念的细微差别,这样以后他们的作文审题才会走上正确的道路,议论写作中的举例也就不会貌合神离了。

二.     评卷综述

先说一点共同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审题不严谨,对“个性”这个词的理解太宽泛,表现在记叙文中就是题材不当,很多同学作文吃亏都在这上面,叙事或完全不沾边,或虽然有个性的影子,但不是事件的中心,没能成为写作的重点;表现在议论文中就是举例不当,比如讲成民族的个性,社会的个性,甚至完全不属于个性等,比如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此,前面审题部分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先讲记叙文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体特征不明,写作太过随意。按说记叙文从小学写到现在,不应该存在这种现象,但就是有不少同学把一个文体弄成“四不像”,前面议论铺垫太多,入题太慢;或者概述过多,具体细节描写少,语言枯燥单调;或者详略不当,写作重点突出。比如有同学写自己学跳芭蕾舞的经历,在国旗下讲话的经历,这些经历当然都可以写,但如果不突出“个性”,不围绕“个性”对题材作适当剪裁,不强调“个性”在这些经历中的作用,那么作文就只能在平均分上下,非常可惜。虽然记叙文写作不是高中训练的主要任务,但强调写作的文体规范,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本应该注意的。

二是认识不足,写作止于表象。如果我们说高中记叙文要向议论文过渡,那么议论点题,深化对概念对标题的认识就应当是写作时必须要重点关注的。许多同学会叙述一个故事,但基本没有点题这个意识,不能通过议论阐发自己对“个性”的深刻认识。比如有学生写自己打羽毛球的故事,写自己由于不服输的个性,最终走向成功,但作文至此为止,没有更进一步写出个性背后是热爱,是诠释生命的意义,是青春的激情与梦想……没办法,限于生活阅历和认识深度,学生普遍止于肤浅的表象,无法深刻地认识到支撑“个性”的是思想情感态度等,是鲜明的个人烙印,是个体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再来说议论文的问题。本次考试的作文题“个性”是一个概念,刚好对应上了传统的话题式写作要求,于是出现了很多并列式作文,分论点加典型例证。按说高一上学期没有议论写作训练的任务,但评卷时我们发现有不少老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议论素材的分类整理积累,议论语言的规范化训练和议论结构模式的固化,在这一次考试中略微占了一点便宜,评卷时发现很多学生都用了张继科、王珞丹、范冰冰、李小文的例子,并且说理还基本能在关键点上,这样的作文当然不错,老师们平时的教学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学生如果用得不好,也可能因此而丢分。

一是以事例包打天下,缺少对概念的深入认识。例文7就是一个典型,通篇没有议论,就是两个例子,项羽和刘备,一正一反,对比分析,最后总结概述。甚至只有一个例子写一篇议论文的。他们不明白议论文贵在抽象和说理,重在逻辑和深入。还有的丝毫不理会议论文举例必须典型的要求,大谈个人经历和体验。

此外,我还发现很多同学能敏锐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止于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迅速飘过。比如有不少同学都提到了“有个性,我喜欢”这句口号,还能列举其大致表现,但就是不会深入思考“喜欢”的社会深层原因;或者讲中美教育的不同在于对“个性”的不同态度,但也止于表象,后面又转换话题,大谈个性不可改,中美教育各有特点,于是乎“心骛八极,神游万仞”,让评卷老师很抓狂——又是一个不会聊天的!

二是事例牵强附会,硬贴标签。有同学写“个性要从小培养”,就写苹果砸到牛顿头上;写“个性需要磨难铸造”,就写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写“个性需要自我控制”,就写孟子求学经历;写“挑战权威是个性”,就写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或者说卓别林的个性是勤奋,柴静的个性是忙碌,屈原的个性是豁达等似是而非的分析点评。

三是局限于所谓的分论点模式,几个观点东拉西扯,没一个固定中心。原因在于学生还不太清楚围绕观点如何展开思路,他的思想认识还没有达到能够理性分析的程度。比如有学生用以下分论点:“个性是家族教育出来的”;“屈原个性乐观”;“不同个性要求同存异”。这就是典型的为结构而结构,写作绞尽脑汁,所谓的万能模式反而害了他们。

还有少部分学生,估计平时写过类似的阐述式议论文,采用“偷梁换柱”法,偷改作文题。比如先说“自信”是个性,然后抛开“个性”,大谈“自信”。或者个性缘于家庭教育,于是大谈家庭教育如何重要……

三.     教学建议

高一下学期老师们自然会将训练重点转到议论文写作上,结构模式固化,素材积累,语言规范等训练肯定少不了,大家各有奇招,就不用我多说了。只是针对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建议老师们多在引导学生理清概念上下功夫,分清问题表象和实质,尤其注意似是而非的类似问题的混同。学生刚入高中,心智尚未成熟,思想识淀也有待加强,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其实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写作有套路,并且会很深,因为有套路就容易产生思维惰性。比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学生议论写作快速入门,感受不同写作风格会有用,但且不说与现行高考要求有差距,单是满足于概念阐述,举两三个现成的例子,甚至硬贴标签,牵强附会,都是有害的。只希望老师们注意一点。作文本是个性化的表达,它的思考选材语言都应该是个性化的,不应该僵化教条。

记叙文在现行高考模式下似乎再也无用武之地,但培养学生敏锐观察、细腻感受、深刻体味等意识与能力还是有所长的。读书当然重考试,但不唯考试,如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心智健全与人格养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相信老师们会作正确的引导。

最后还提醒老师们注意,好多同学因为写字潦草太难看,字太小太模糊难辨认,卷面乱涂乱画,导致无谓失分。加强书写的规范训练也是今后一项重要任务。

 

 
 
  • 标签:作文 分析 总结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