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被阉割的青春,被阉割的人性
[ 2018/1/3 17:36:00 | By: 瓜哥 ]
 

被阉割的青春,被阉割的人性

 

坦白一句,我是先入为主走进电影院的。在看电影之前,我已经读到了太多对《芳华》的恶评,周围有好多人因为这些恶评失去了看电影的欲望。但看完电影之后,我还是对冯导充满了敬意,在有关部门的审查制度日益严苛、各种敏感词禁锢到我们只能发表情包的今天,能拍出这样一部意味深长、解读丰富的电影,冯导的确是了不起的。我不同意这种评价,冯小刚缺乏那种缜密的哲思,或是自觉的反省,相反,我觉得,在今天的中国,像冯导这样能严肃认真思考问题的艺术家实在太少,每一个都不应苛责。

作为一个资深文工团员,冯导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也许冯导是真老了,开始怀旧了,那个大院文化的情结越来越明显了,充满了那个年代理想主义的革命浪漫,明媚的练功房、青春健康的肉体、朝气蓬勃的人物,把严酷和阴冷的年代都打上了温情的烙印,使电影失去了应有的严肃和批判的力量,但,应该允许每个人都带点私货嘛,圣人也首先是饮食男女。

 

书归正传,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受是,这是一个正常人性被阉割的悲剧。

电影是从刘峰帮炊事班捉猪开始的,很有喜剧感。刘峰是一个“好人”, “活雷锋标兵”,就是团里遇上事,就去找刘峰。于是,补墙壁、堵耗子洞、打沙发、帮战友带各种各样的探亲礼物……这些本来是一些人力所能及的事,但最终都理所当然地交给了刘峰。谁叫他是“好人”呢?头戴“活雷锋标兵”的光环,就等于贴上了“只能奉献”的标签,所以,当上级给他名额,让他到军事院校进修时,他也甘愿把这个能够改变人生命运的名额让给了他人……以今天的价值标准看,他的“好”过了头,让人感觉缺乏正常人性,但我这个岁数的人都非常熟悉一句话,“做革命事业的螺丝钉”,大公无私就是那个年代宣扬的价值观,正是这样他因为真诚理所应当地被推上神坛。

从理论上讲,任何标签都是一种阉割,对一种特质的强调和对其他东西的漠视,使标签成为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标兵刘峰活生生地活成了一个标签,没有人把他当作人,充其量只能称为“好人”。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故事里,刘峰的存在像是一杯温水,夏天太热,冬天太凉,只适合当做一张不言不语的壁花。

果然,“好人”成了他的原罪。比如,他长久着暗恋着林丁丁;比如,承认自己是有大私心的人,不去上推荐大学,是因为不想离开她;比如,情不自禁地抱住她,用手摸了她的后背……这就是串起整本书的“触摸事件”。林丁丁在被刘峰告白后一直重复“他怎么敢爱我”这句话,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刘峰这样的“好人”,怎么能有七情六欲,而且欲望的源头还是她?

“装什么清纯!”干事能抱,医生能抱,为什么刘峰不能抱呢?是的,林丁丁不清纯,但也不是装清纯,“活雷锋标兵”刘峰就是不能抱!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英雄怎能这样呢?在那个禁欲的年代,英雄就该不食人间烟火,更何况刘峰“耍流氓”了。在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自我意识,青春期的爱与欲望,只要你冒出头,就要被阉割。于是青春期里向来最浓墨重彩的爱与欲望,不允许被正视,无处表达,只能在暗处发酵,变成一场芳华往事。

刘峰从此摔下神坛。

林丁丁想不明白,而其他人则不用想明白,只需要狂欢,只需要消费。若一个时代秉持的价值观走到极致,那没商量的就是一件坏事。刘峰,这个时代高大美化的英雄,同是也在压制着人性,让人性里的不体面无处得到宽慰。一个英雄越高大,没有暇疵,越映照着其他人的卑琐自私。想要成为英雄总是难的,但是英雄落马,上去踩一脚总是简单的。若不是踩一脚,怎么对得起自己内心暗处对“英雄”的怀疑。何况,那个时代,恶,总是掩盖在群体的狂欢之下,个体总是能找到理由无辜。刘峰就这样被人们踩到了脚底下,而那些毫不客气说他坏话的人,正是他平常善意劝解过、热心帮助过的战友。

电影结尾,何小萍与刘峰走到了一起,相依为命。似乎真正懂得刘峰的好的,是何小萍。尽管这样,电影非得告诉我们,他们之间,好像没有爱情。因为,刘峰一生的爱,和他的芳华青春,都葬送在了那个豌豆公主般的林丁丁身上。

尽管电影不无刻毒地说,恐怕刘峰的假手,都不愿再触摸林丁丁的后背,但我更想说,恐怕身体走样变形的林公主,也不愿让落魄或青春的刘峰触摸,他们本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只是偶然遇见。只是以刘峰的智商,恐怕永远不懂。

不过,这才是青春,荒唐而毫无理智的青春。

北岛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诗歌: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青春到头,都免不了一场破碎。年轻的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大多片面,执拗,对未来有着太多富丽堂皇的幻想。青春的奇幻正是如此,伤感,也正是如此。

 

刘峰做过的最令人唏嘘的一件“好事”,是排练时义务做了何小萍的陪练。那时候何小萍正在被大家歧视,在一次需要男生托举女生的舞蹈练习中,男兵朱克当众作践何小萍是“馊的”,谁叫她是个女汗子呢,刘峰站了出来,和朱克换了位置,他扶起何小萍的腰,将这个多灾多难的女生托举了起来。只是可惜,他已经无力举起,他,摔倒了。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电影镜头。

在青春期,容貌家世,向外展现出的性格脾性,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追求自己的男人多寡,都是沉甸甸的资本。尽管有些资本在年纪渐长之后会慢慢缩水,但是对于青春来说,那也是顶重要的事情。这些资本林丁丁有,郝淑雯有,文工团的姑娘们大多有,唯独何小萍没有。

何小萍是心理上的孤儿。疼爱她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为了生活改嫁他人,疏远与前夫的女儿只是换取利益的一种手段。“嫁给继父的母亲就不再是亲妈”,破旧了的衣服,破了皮的饺子,尤其是不能痛痛快快洗澡,这些生活细节冷冰冰的,都在诉说一个生命的不幸。

在母亲那里缺失的爱,无处找补,没想到,进了文工团,她依然是备受歧视的最底层,无论是照相被盘问,还是排练被嫌弃,甚至内衣事件,差点连最后的尊严都被剥夺。她无力抗争,只能撕碎相片,深藏在地板下,最终选择成为一个孤儿,甘愿做团里的剧务。于是,芳华是别人的芳华,欢乐是别人的欢乐,她缩在阴暗的一角,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儿,是一个没有春天的祥林嫂。电影最打动我的瞬间,是青春与欢乐、希望与躁动的背景下,何小萍读父亲的最后来信。压抑低沉的话外音,平静而沧桑的叙说,一下子就把我带入到那个扭曲的年代,这是冯导式的电影叙事方式,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让我老泪潸然

电影中,唯一一次可能改变她命运的机会,是当主角摔伤,她被拉去救场,接受台下骑兵战友们的欢呼。可,因为她曾拒绝上场,不惜弄虚作假,结果下场以后立刻被处分到了卫生队,光环转瞬即逝。从电影里,我看不出指导员如何对她有成见,或者说是个怎样的坏人,他只是需要忠诚,需要服从,需要没有思想的工具,不欢迎何小萍这样有一丁点“私”的兵。

把自己当成一个孤儿,也就不再会奢求更多的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卫生队,她的真诚善良感动了伤员,她反而成了英雄;更讽刺的是,她适应不了这种身份的转变,她,发了疯。

 

据传,老美如是评价中共,政治100分,军事60分。撇开戏谑的成分,我想说,政治宣传的成功,才是XXX思想的精髓,本质上,这就是一种洗脑。宣传仇恨与暴力,宣传红色血统的高贵与神圣,追求纯洁与崇高,强调忠诚与服从、奉献和牺牲,所以我们才可以在电影里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夸张与刻板,以至于差点让我呕吐。与此对应的是官二代陈灿偷偷摸摸拿出来的邓丽君的歌带,哦,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的!原来这种歌才是能唱到我们心里去的!这才是少年时的我熟悉的生活,正常的人的生活。可惜,它不为正统旋律接受,“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但,现实就是如此,宣传再正统,也改变不了人性必须复苏的历史潮流。林丁丁一边雄赳赳地唱《英雄赞歌》,一边乐滋滋地找个华侨富贵才能移,郝淑雯一边为干部子弟走后门进文工团的讥讽而苦恼,一边信奉门当户对地和陈灿好上了,几乎所有人都深谙潜规则,熟稔地游走在两套话语体系中。唯有刘峰,真诚地相信了宣传,真诚地做着各种好事,最后与时代渐行渐远,生活每况愈下……

电影进入了1990年代,拉手风琴的郝淑雯和本片的叙述者萧穗子穿着打扮变得入时,但刘峰和何小萍从外貌上看,却还活在那个峥嵘岁月的年代,他们的心没有变质,但他们的心都已经老了。

 

在云南蒙自的小站,在祭奠完自己长眠的战友后,两个被时代抛弃的人,叙述生活的艰辛,抱团取暖。从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镜头里,我终于看到了冯导偶露峥嵘的深刻。

哪怕没有绝对的公平和正义,那个芳华的时代里社会还是认可像刘峰这样的好人的,就算没有物质奖励、职级提拔,也会有精神奖励、名誉表彰。好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会有好报的。但是进入二十世纪最后20年,道德化的评判标准再也不是社会的主流,汹涌的商业化浪潮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无比的活力,但同时也根本性地改变了社会的评价体系。刘峰还是不是一个好人,并不重要了;哪怕他是战斗英雄、伤残军人,是一个厚道真诚的好人,但只要不想做夏俊峰第二,他还是得忍受刁难,需要交给联管所的人1000元的罚金。好人,在过去那个年代尚且不是一张可以一路绿灯的通行证,到了之后的年代,则完全被时代所抛下了。

“沧海桑田”正是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实的无奈:进步的时代,最先迈向成功的,往往是蝇营狗苟的小人,是压根儿就不相信那些革命宣传的人;而在那个被否定的年代里的被认可的好人,则不被今天的经济大潮眷顾。之所以现在还会有人怀念那个年代,往往并不是出于真的怀念那时的物质生活或是精神生活,而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对好人未得好报的不满,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不满。

我们真的要反省那种纯粹与崇高的宣传,反省那种阉割正常人性的价值观,反省那种把人当工具当仆从的宣传,不,那是专制,是愚民教育,是洗脑。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了,你越宣传,我们就越“老不信”。

 

最后,刘峰拖着残破的病弱的身体,被何小萍照顾着,相濡以沫。但他们的幸福感只能如刘峰说的那样,看跟谁比,比起那些躺在墓地里的战友,他们是幸运的。作为被审查的电影,只能如是说,但镜头里流露出来的,谁说没有辛酸与伤感?作为观众的我们,是不是会想到更多?如果人权只是生存,如果生活只是苟延残喘,如果幸福只是可以缅怀曾经的芳华……你会作何感想?

 

 
 
  • 标签:电影 评论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