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关系着每一位考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高考成绩放榜,考生们有眼泪,也有欢笑,有失落不甘,也有惊喜雀跃,兴许还有很多内心无法表达的复杂情绪,交织缠绕在一起。也许因为备受关注,也许因为关系重大,所以一纸成绩带来的好坏影响自然无可避免地被成倍地放大了。笔者觉得放榜后关注考生考后的心理问题显得比“考上了哪里”更重要。尤其在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一年比一年多的当前形势下。考后的心理调节是否得当相当影响他们是否能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去。
(一)现象一:发挥不好导致成绩不理想
分析:受挫心理。 高考发挥不好想必会成为最受重创的经历,没有之一。这种负面感受程度与自己的期望值高低成正比,与自身调节能力成反比。有的考生会自我封闭一段时间,有的考生会表现为情绪崩溃。这种类似“天塌下来”的感觉是基于他们的负面感受随着极端的、有局限的认知而来,没有任何干预施加加上自身调节能力弱的情况下,则可能陷入沮丧、自责中很长一段时间走不出来。
考生可以做什么:
1、寻找能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参与并投入进去,最好是跟户外、体能或大自然有关联、接触人群不多,但哪怕有点小刺激的。如爬山、远足、骑行、冲浪、潜水等。
2、跟情绪稳定的朋友呆在一起,远离深陷情绪泥沼、或成为“黑马”的人,前者会加重你的无助感,后者无法与你同步调频。
3、拾起一些阅读习惯,逛逛书店,找个安静的地方,阅读你一直欣赏的或想要了解的人物故事、传记。
家长可以做什么:
1、与孩子多讲讲自己的或父母的遭遇的人生挫折,他们是如何经历过来的。
2、注意不要拿朋友家的孩子成绩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哪怕是无心的提及。
3、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平日与孩子沟通时不要把属于自己的失落和焦虑传递给孩子。
4、积极搜寻相关资料,辅助孩子了解更多行动信息,制定未来3-5年的合理规划。
(二)现象二:周围的人考得比我好
分析:嫉妒心理。考前付出的努力自认不比别人少,但出来的成绩却没有别人好。嫉妒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当事人往往陷入“你好-我不好”的消极思维模式,处在紧张和不安之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是产生嫉妒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
考生可以做什么:
1、承认他人的努力或好运,真心向同学道贺。有些努力不在你的视线中,不代表它没发生过;当你接受适时地获得运气也是一种能耐,你可能不会像之前那么想。
2、抛开分数本身,看到自己在这次考试中用努力换来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应该不止)。回顾自己生活重要经历中也曾面临幸运和不幸运的光顾,学会释怀。
3、反问自己,是不是他/她好,我就注定不好?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证明,(改成)“他/她不至于那么好,我不至于那么不好”?
家长可以做什么:
1、组织一场小型庆祝PARTY,让每个同学都分享自己现阶段开心和烦恼的事,结束时互赠毕业祝福。
2、帮助理性分析可能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认识到单凭努力可以做好事情,但不一定能做成事情,孩子自己因一时想不开导致的内心不平衡,可以通过引导想法的成熟来缓解。
(三)现象三:出来的成绩上不了一本(或大学)
分析: 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了一截,前景不理想,以后在人前抬不起头。自卑往往伴有自责情绪,“我怎么那么没用”“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发生我身上总是坏事情”,这些内攻击有时会转为外攻击,即对身边的人发怒,争吵,指责等。
考生可以做什么:
1、回顾自己一路走来出现的不足与短板,无论个性还是能力等方面,一一把它写下来,钉在墙上,为新学习/新生活设立改变目标。
2、看一些不“打鸡血”的励志书和视频,如《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自卑与超越》,TED 演讲,等,将有感触的话做笔记、摘录。
家长可以做什么:
1、若是无端的发怒,或因小事情绪激动,基本可以辨别孩子在与自己过不去。家长大可不“接招”,离开,先让孩子与自己的情绪独处一会儿。
2、如果孩子有任何提升自我的需求(感觉他/她变积极了),尽全力满足他/她。
3、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寻求更多自己的自信来源。(哪怕目前发现的只有那么一两个,不要放弃寻找)。
3、树立榜样行为。家长不能只做“发现缺点狂追猛打,阙见优点不值一提”的负面榜样。对家庭成员的各种“好”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四)现象四:因志愿填报与父母有矛盾冲突
分析:认知紊乱。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同时无法理解父母坚持的理由而发生心理冲突。青少年时期随着同伴交往增多,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来自学校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时青春期非常容易走入自我认识片面化的误区。对就业形势等社会外围环境的认识不足会成为他们确立合理升学方向的绊脚石。自己渴望独立与受尊重的想法与现实发生矛盾,对升学的愿景遭遇家长的反对,自我认识体系受到冲击,认知层面发生紊乱。
考生和家长可以做什么:
1、当冲突发生时,停止过激行为,让自己先设法冷静下来。
2、我们需要好好地思考,得不到父母认同的来源是哪里。
3、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平等对话与沟通。记住,情绪具有传染性,带着负面情绪的沟通都是无效沟通。
4、双方可以就矛盾点,理性分析各自选择缘由,最好用文字列出,逐一比对,同时要有对所作选择的利和弊详细分析。
5、可适当寻求家庭以外的重要人物如亲戚、班主任教师的帮助和建议。
(五)现象五:想做以前没尝试过(没机会做)的事情
分析:补偿心理。在学习和备考期间,大部分学生活动量减少,人际交往减少,沟通交流减少,把能量转移在应付高强度的复习任务上。纵有各种想法和欲望,都不得不暂时中止。这种高度的压抑持续对抗着青春期分泌旺盛的活跃型激素。考试完成后,人会经历松懈疲软,放松警戒的状态,如果不积极调节,会影响较大。如大部分考生在高考结束后都会开始狂欢,聚餐、唱歌、打游戏,有部分人甚至是黑白颠倒,白天补觉,晚上狂欢。由于持续性不规律生活,导致生物钟平衡被打破,加上饮食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的出现。并且有些考生因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
考生可以做什么:
1、制定假期计划。并非简单一两行字,而要精确到日期和惩罚,如我可以在一周内把想看的连续剧(想打的游戏)补完,一周后,说到做到——远离电视,切断网线。如果办不到,请***监督我自我惩罚。所以要签字,有证明人和行动监督人。
2、筛选有利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项目。我们可以邀约一大帮朋友外出活动或游玩,建议不要挑选放纵过度的活动安排,如比赛喝酒、通宵扑克、联网游戏等。
3、参与社会实践。从事一些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活动,如探访孤儿院、老人院,从事公益性劳动,志愿助人活动等。或借助亲戚朋友关系做兼职或助手,体验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
4、借暑假期间活动,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优势能力和职业兴趣,为大学阶段(下一阶段)做详细的自我(能力)发展规划。
家长可以做什么:
1、满足有限度:不能觉得孩子学习辛苦而无条件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
2、出行要把关:未雨绸缪,对活动的安全性要多过问,帮助孩子提前了解可能的安全隐患以及掌握应对意外技巧。
3、行动要推进:对孩子口头说说的想法进行甄别,有益于扩大视野,培养美德和适应能力的想法,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落实计划,付诸行动。
袁俏芸
201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