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4/1/15 18:05:00
>>《自驱型成长》

《自驱型成长》 这是一本讲亲子教育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美国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一位是启发式教育的专家。所以在书里面,除了有丰富的可感的案例之外,书中的建议和方法都有扎实的科学依据。他们在书里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你是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这句话其实就是培养孩子自驱力的关键,从老板变成顾问,需要家长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这本书的深刻洞察,就是帮助家长从挑战-努力模型中摆脱出来,切换成压力-控制感模型,当换成这个模型之后,家长的注意力就不再是某个目标了,而是回到了孩子身上,去关注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成长的解决方法,也不再是只能依赖孩子的努力,而是还可以依赖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控制感。

假如一个孩子转学到了一个新班级,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这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孩子可以承受住压力,愿意主动地结识新同学,探索新鲜事物,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孩子有比较强的自驱力。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在舒适区,不去尝试新鲜事,也不挑战更高的难度,这的确是没有压力了,但是也就没有了成长的动力。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压力就是自驱型成长的动力来源。

在书中也提了,在大脑中帮助解决压力的主要是前额皮质,它和人的认知功能有关,比如说负责组织规划啊、判断决策啊,最重要的是可以控制冲动。但是,它有个问题,那就是成熟的很晚。前额皮质的决策判断功能要等到25岁才会最终发展成熟,情绪控制功能会成熟得更晚,一般要等到32岁才会成熟。所以,孩子成长这辆汽车的方向盘肯定不能一开始就把它地交给孩子自己,家长什么也不管了。在孩子成熟之前,家长需要坐在副驾驶位置,看着他,帮助他,甚至在危机时刻还要一把抢过方向盘。

所以,当家长把自己的思维模型从原来的关注最终目标,切换关注孩子的压力之后,要想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长,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解决方法从原来的期待孩子努力,变成为孩子提供有益压力,解决有害压力。

书里提到了一句话,控制感是压力的解药,这句话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人做过这样心理实验,把人关到一个非常吵的环境里,这个人就会变得很焦虑。但是只要在他身边放一个按铃,让这个人可以去按按铃。实验表明,即便这个按铃是假的,按它也不会把声音关掉,但也会让这个人焦虑水平下降。还有,很多人宁愿开车也不愿意坐飞机,其实飞机是更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飞机不像开车一样有控制感,所以会产生更多的压力。

其实,当一个家长说出“这事听你的”这句话时,并不是说出这句话就完了,在这句话的背后至少有三件事需要家长做到。

第一件事,你需要帮他们排除掉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事情,或者是后果无法承担的事情,因为硬要他们做这些事情,只会让他们压力倍增。就比如,还在幼儿园的孩子,逻辑思考能力还不完善,你就完全没必要因为儿童编程课程特别火爆,就要求他去学习编程。

第二件事,那就是在孩子们有能力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上,家长别指手画脚,这样才有机会让孩子去练习,逐渐积累经验。那关键问题来了,哪些事情是孩子们有能力自己做出决定的呢?很简单,就是那些,他的决定虽然不是你心中最好的,但是也并没有那么离谱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都属于孩子能够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将这些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决定,他会觉得自己是有掌控感的。

还有第三件事,让孩子对他的选择承担后果,形成选择和结果的闭环。家长一定要忍住,不要帮孩子处理本来应该由他自己承担的那些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反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有了切身体会。家长也别担心,如果把前面的第一件事做到位的话,孩子无法承担后果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给孩子控制感,其实不是放弃对孩子做任何干预,而是家长要管理好自己,当孩子做出不那么好的决定时不要焦虑,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他的背后无条件地支持他。 

要想建立起内在动机,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起内在的渴望机制,让孩子理解学习本身是能满足他的内在需求的。在书中就提到了德西和莱恩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有3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满足归属需求。

第一个自主需求,就是在孩子面对挑战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这其实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这样能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选择,他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驱使,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和夸奖。如果家长已经把“让孩子自己做主”这件事做得很好了,那么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也就没有问题了。

第二个胜任需求,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这种信心,其实并不是真的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认为自己把事处理好的感觉。家长帮助孩子满足这部分需求的时候,不是替孩子完成一些任务让挑战难度降低,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比如,自己的孩子的成绩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你依然可以表达对他努力的认可,为他感到骄傲。

第三个归属需求,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喜欢某门课程,并不是这门课的内容有多吸引人,而是这门课的老师关心自己。自己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愿意在这门课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样的,当你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对他传递出的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

总之,在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挫败感、手足无措,或是失去了兴趣时,也是你为他建立内在动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像上面那段对话一样,不只是关注他某一方面的需求,而是同时照顾到胜任需求、内在需求和自主需求。相信这样,就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动力,最后实现自驱型成长。

 

   

 

 

2237320879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2237320879/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