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2/7/4 19:53:00
>>初中文言文细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为例(中)

二、教学实施质量管控

我们实施有序、有结构的质量管控方式:

(一)管控好课前导入

引入作家章诒和对张岱的评价,“一个多么丰富、美好的男人”,这样的形容拉近学生与张岱的距离,调动阅读兴趣。评价语暗含张岱前半生和后半生生活的巨大差距,本文也正是晚年张岱悠悠唱出的一曲“悲萧”,从而为课文的故国之思主题做好渗透。

(二)管控好问题探究的过程

1.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反复诵读是疏通文意的前提,疏通文意又是打开文本的钥匙。我们通过齐读、去标点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方式,让学生多次诵读,为接下来的鉴赏探究奠定基础。再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遇到疑难字词则在全班讨论,教师一边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及时纠错和完善。

2.用推敲字词的方法赏析文本之美,探究文本写景特色

如何将赏析语言和探究文本内涵有序地串联到一起呢?我们抓住本文的“文眼”,即结尾处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能够带动整个问题探究链。追问里面最关键的字,学生就能聚焦到“痴”字上来。由此就可以开启探究过程了。

问题1让张岱如此“痴”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

学生找出并圈画写景的两句话,反复朗读,试着描述其特点。

问题2将这两句话改写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试比较有何不同?

学生关注到天与云与山与水中间有停顿,暗含观景者视角的转换:先看天,再看云,再看山,再看水,上天入地,将视线所及之处都搜寻过,才得出上下一白的结论。把雪中的天云山水连接了起来,浑然一体。天云山水语速太快,苍茫大气之感就消失了。

学生还能品味原句中”“”“”“这几个量词不仅写出事物在冰天雪地中的若隐若现的特点,更是刻意以小写大,递次微缩,由远及近,体现世界之大,人生之微。独往看雪,早已痴迷而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了。再朗读,学生自然会读慢一些,并且突出这几个量词,读出张岱冰雪人格,清淡天真的感觉。张岱面对雪景进入审美自失,而读者之幸便是在面对雪景的同时也面对着文本,能够进入双重的审美自失。

问题3这两句写景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白描手法平时较少出现,学生可能不容易直接答出。可提供一幅色泽鲜艳的水彩画和一幅素色勾勒的中国画进行对比,再对应文本,学生就能感受这两句话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正是这样的简洁之笔,才描出雪中西湖之纯净。再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全篇都是白描手法的诗歌进行类比,更易于学生感知白描手法的特点。

问题4请总结张岱笔下雪景的特点。

学生归纳出纯净、大气、苍茫、冰冷、孤寂等特征。联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景的诗句,白雪犹如梨花,给人扑面而来的温暖和希望,而本文让人感到彻骨的冰雪之气。这个问题为进入对作者内心状态和思想气质的解读过渡。

3.用寻找“缝隙”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痴”的内涵

舟子对相公“痴”的评价若嗔若怪,实赞实爱。要想读懂这句话背后的内涵,不仅要读出字面意思,还要读出字与字之间的“缝隙”,即陈思和教授所说“文本中的破绽”[4]。我们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破解这些“缝隙”。

问题1除了刚才的“痴迷于雪景”,“痴”字还有什么内涵?请从文中寻找哪些细节体现了“痴”。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行为,本文除了雪景,其他内容都由主人公的活动构成。学生找出以下不合常理处:

1)十二月——冬天;大雪三日——雪大;人鸟声俱绝——冰天雪地,孤寂清冷;更定——半夜。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时间去看雪,可见作者清雅脱俗、任性放达。学生理解如有困难,可以插入《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其闲情雅致与本文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还可以链接《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赏景的典故。同是特立独行,王子猷有知己可寻,而张岱虽然遇到同类人,却只是萍水相逢、对饮即别,更显孤独。

2)湖心亭中有奇遇,竟有人不期而至、捷足先登。遇到知音,该是秉烛夜谈,互留地址,改日拜访,为何只问了问姓氏呢?问的是姓氏,回答却是地名,或者说作者对答语中的地名最为敏感,又是为什么呢?金陵是明朝的国都。张岱能与这二人惺惺相惜,和这个地名背后的意义有关。

问题2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契合之处?他们是不是同样的“痴人”?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张岱与这二人见面“大喜”的深层原因。细心的同学还能发现本文写作于1632 年,文中却是“崇祯五年”。补充张岱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重新讨论,学生会惊喜地找到:原来张岱的孤独来自于亡国之恨,来自于从盛世和个人优裕生活突然跌落的茫然,“金陵人”就是和他同样心系故都的人。“相公痴”不仅“痴”在景,痴在行,更在于对故国的痴情与痴心一片。有同学在课后随笔中记录,此时自己好像走进了张岱内心,为他所受的痛苦而震撼,仿佛也感染了他那深重的悲伤。

对于这两人和张岱是不是完全相同,我们支持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还可以结合张岱其他作品中对西湖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西湖是张岱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的精神寄托,湖中二人则未必有一样的情怀。

问题3结合材料,讨论在平时的阅读中或生活中,是否有和张岱等类似的人。你如何理解这种文化现象?

【材料一】周作人《知堂书话》中对张岱的评价。

【材料二】《陶庵梦忆序》中关于陶庵亡国后的表现的描述。

【材料三】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中列举的祁彪佳、刘宗周、王思任等宁死不在清朝做官的明末名士。

每逢改朝换代,就有不少前朝遗民甘愿牺牲生命来践行对故国的忠诚。学生平时也会接触到类似人物,伯夷叔齐采薇而亡,杜甫被俘拼死逃离长安。张岱这一个形象的背后,站着无数个同样不屈的灵魂。忠君爱国思想如同文化基因,逐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甚至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跳出,在宏观视角中审视背后的文化意义。而我们是否需要像古人那样极端,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dadandiao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博文2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dadandiao/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