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2/7/4 13:40:00
>>育人之“育”

今天读到博雅学院王承教老师在第三届“卿云杯”上的讲话,颇有触动。

承教老师指出教育的目的一定是养成其科学求真的精神,而不仅仅是灌输某项具体的科学知识,涵养其人文情怀,而不仅仅是死背一些文学常识和几句子曰诗云(或古希腊文、拉丁文),铸炼其坚毅的文明担当精神,而非熏育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育不仅只是某一具体的专业知识的传递(甚至灌输)和掌握,尤其不是把学生往下拉低的过程,教育是要给学生展示全面发展的可能,提供给他们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走向上的路。

尤其读到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育不仅只是某一具体的专业知识的传递(甚至灌输)和掌握”让我不禁战栗了一下,当下反思自己是否只是知识的传声筒?过去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但今天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教育理应要努力给与学生更多的知识外的生命体验!所谓教书育人,教,常有计划;但育,却靠发挥。好的发挥,即兴中见水平,看似自然而然其实透着火候阅历老道。这种“老道”,是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叠加,更是面对每一件的直心而行。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学生的器识,所谓“器识”,说的是器量与见识,是判断与信仰,是格局与境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包容,是君子之道,儒家里常说“君子不器”,就是为了避免学生沦为一种工具。而在培养学生的器识前,我以为,最需要先涵养的依然是老师自己的心性,因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当然也要丰富自己的学识。

转眼已经工作近三年,如果说本科四年在中文系学习的是具体的知识,涵养了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我真正走向经世致用。虽然依然算不得学富五车,但是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让我真正体会到四书五经之所以成为经典,里面的很多道理是不通过头脑思辨来的,而是通过身心实践体贴来的。在讲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仅要告诉学生其含义:人性本善,但是后天受到环境影响才染上各种恶习,所以要回归本心,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一个孩子掉进井里,你会感觉到不安,那种不安就是人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性本善”。育人之“育”,也要唤起学生内在最本真之善。“师如何教,亦师所教”,说的是课程教学中的教师传递着融于内容之中、超越内容之上的价值观、视野、品味、追求,这都是器识熏陶之“育”。教师虽不是学生命运的主人,但一个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的时刻会想到这位老师,这样的老师便能荣幸地成为如《死亡诗社》中的启蒙者和终身益友,这也是“育”的最高境界。

hyl202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博客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hyl2020/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