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8/7/13 16:31:00
>>书评:不做被灌的瓶,要做待燃的柴

不做被灌的瓶,要做待燃的柴

——读威金斯等《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这个学期,我主要读了美国·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诚如本书序1所说:“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翻阅的书。当基础教育课程改课方案、课程标准已经制定,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最紧迫,最需要的当时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确实,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其中有很多课堂教学改革的观念和实践值得教师们仔细琢磨。这本书的内容特色,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理解、逆向和实践智慧。而第五章《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让我感触最深。

在这一章中,作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给读者介绍了以下知识:是什么使一个问题成为基本问题?技能领域的基本问题、专题性与综合性的基本问题、对基本问题更细致的研究,提出基本问题的技巧,使用基本问题的技巧,围绕开放问题架构工作的重要性、鲍勃·詹姆斯的逆向设计实践。他指出:“任何复杂的学习单元或课程,自然同时涉及许多教育目标:知识,技能,态度,思维习惯以及理解。但正如我们所说的,如果目标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设计(和由此产生的教学)必须明确地专注于那些连接所有离散事实和技能并给它们带来意义的大概念”(P119)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关注大概念呢?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基本问题来架构目标可以使这一关注点得以实现,而问题化教学是有效实现“逆向设计”的方法之一。

下面以曾老师的一节示范课《指向问题化学习:鉴赏《归园田居》(其一)为列,说说基于问题化教学的逆向设计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从教师的眼光来考虑该教学生什么”,进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而曾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的眼光来考虑学生该学什么”。他指向问题化教学,于是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作业:一、阅读诗歌,提出两个你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二、将这首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改写成一段散文。然后他认真阅读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这些问题中挑选出了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体现出了“先学后教”、“问题化学习”的教学思想。

所谓问题化学习,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时,曾老师先引导学生梳理了诗歌中重要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并叫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再适当点拨。接着,他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展开了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指向问题一:从学生的眼光来考虑学生该学什么——知识”,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是: 1、陶渊明在官场为官时,发生了什么事,促使他想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2、身在官场的诗人,有怎样的感受,诗中是如何说的?。在解读第一个问题时,老师链接出了陶渊明的简介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找出并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中的“尘网”和“樊笼”。第二个环节是“指向问题二:从学生的眼光来考虑学生该学什么——技能”,为解答学生提出的“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在他笔下的那片园田具体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曾老师先挑选出了两个学生在课前改写的散文片段,让学生来分析比较哪篇写得好,好在哪里?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意境和写景技巧,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好景物,可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细节描写、情景交融、白描”等技巧。第三个环节是“指向问题三:从学生的眼光来考虑学生该学什么?——大思想”,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诗歌在末尾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请问,诗人到底想给我们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呢?面对这一教学难点,曾老师用陶渊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经典诗句 以及孟浩然、林逋、沈复等相关诗句做了拓展迁移,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诗中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现行大多数教育过程在问题的关注和实践上片面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思维教学,尤其是忽视了那些极其重要的面向真实问题的高级思维技能发展,把获得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把灌输知识作为主要方法。而曾老师的三个教学环节体现出了“知识”、“技能”、“思想”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果说“填鸭式教学”下的学生是“被灌的一只瓶”,那么“问题化学习”下的学生便是“待燃的一堆柴”。综观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可看到: 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通过学生的“问”来引导老师的“教”通过教师“教”调动学生“学”,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将得到了很好体现。

曾老师用问题化教学点燃了同学们思考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热情,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实现了高效学习。这种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hyl_02017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hyl_02017/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