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军营琐记 
2008/8/24 13:03:00

军营琐记

 

 

    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深深我日夜呼唤,多少句心里话,不要别时两眼泪花,军营是咱温暖的家。……”

        这是我们班在军训最后一晚文艺汇演中的演唱的歌,也是我在军营的听到的最柔情的歌。它令不少孩子在唱着这首歌的时候落泪,也让我在读到他们描叙唱这首歌时的心境的文字时,鼻子每每发酸。我无缘成为军人,却有幸陪这些单纯的孩子军训,这才真正体验到军营的生活;而军营里有许多令我难忘的事。尽管这些事很琐屑,但其意蕴又值得一记。因此,我愿意用我拙笨的笔,把它们记录在此,以供自己和与我有同样喜欢胡思乱想的朋友慢慢回味。

 

 假想的敌人

从广州市坐大巴一个小时的行程,就来到了花都市西郊;广东省消防总队的训练基地就坐落在这里。一进大门,就是一个被四百米跑道围绕的标准的足球场,跑道外围是四车道的水泥路。球场的左边是一个很大气的主席台;右边有一座十几层的典型的城市楼房,紧接楼房的是标有“化工厂”字样的特殊的建筑,由不少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的管道和两个标有“严禁烟火”的球体大气罐构成。当时很纳闷,怎么会有化工厂建在这军营里呢?足球场的正前方,醒目的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标语牌,标语牌下,是一个装有消防设施的小场地,里面摆放了一大一小的两辆汽车,其中小的那辆是被火烧毁过的,而大的那辆也有严重残损的,四个轮子全没了。标语牌的另一侧是模拟的悬崖峭壁和高空攀登的链,上面还有“挑战极限”四个字。

不少据说毕业后来军营做文官的大学生正那座典型的城市楼房与“化工厂”之间训练。两个受训者,紧握拳,蹲马步,面对面,眼瞪眼。我感到有些恐怖,可一旁的教官,却很不满意,骂骂咧咧,大声吼道:你面前这个人就是你的杀父仇人,你怎么还是那种软绵绵的死相呢?如此的提示果真奏效,先前两个对视着的受训者,顿时发现了假想的敌人,一阵“杀”地叫唤起来,格斗的动作显然更加有力逼真。

看到这一幕,我才顿悟到,原来,这些受训者后面的“化工厂”与高楼,只是模拟“敌情”的建筑,正如格斗中的训练者,必须把对方模拟成杀父的仇敌一样。再进一步想:军队的合法存在,就是在于假想的敌人的存在;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想到此,不知怎的,我又想到,高三的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这考试的合法存在,似乎也在于高考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不知哪位伟人说过,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教育的功能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战胜自我的能力为宗旨,似乎不应该把教育的能量消耗在提高人们对敌人的想象能力上。

一个战火中诞生的政权,似乎对战争有了一种天然的依赖,敌人的存在,似乎成了它合法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就成了国家主义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成为教育的重大主题,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正如军费的投入远远大于教育的投入一样,对于这样的政权,这些既合理又合法。在这样的政权下,似乎不需要现代社会的公民,只需要为了国家英勇捐躯的战士。如此一想,觉得当年毛主席号召“全国学习解放军”,确实非常英明。

 

灭火的新闻  

                                                                        

站在很大气的主席台上,观赏六百来受训学生练习军体拳;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伴着一声声的“哈哈”的喊叫,形成的冲击视听的气势,让我想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万名战士击缶而舞的场面。长期由“大一统”观念“教育”出来的审美需求,在这如此的观赏中,也就获得了很充分的满足。

        突然,在那“听党指挥……”语录牌后的楼顶上浓烟翻滚,但我却没有把它视为火警。因为昨天,同样站在这主席台上,对面那“化工厂”突然火光冲天,我心为之一紧。可不一会儿,那火又灭了。周围还有几辆救火车,不少消防兵,正在上下蹿动;显然,那突然上窜的火焰,是演习灭火用的。不久,标语牌下的小汽车也燃烧起来了,没见有人去灭火,火苗烘烘地上窜着,确实有些吓人,可冲天的火焰,即刻又消失了;我想,这演习用的火焰,一定有供人操纵起或熄灭的控制装置。

        有了上述的经验与判断,所以,此时看见那楼顶上的滚滚浓烟,我仅仅对如此演习造成的污染太大而产生了不满,根本没有认为那是真正的火灾信号。但翻滚的浓烟持续时间比昨天长多了,而且越来越浓,整个天空都被遮蔽了。楼下开始有训练的战士朝浓烟方向奔跑,还有几个人跑向这边,远远地不断地向这边正在练习灭火连管的战士招手。不一会儿,对面的消防车也掉头向浓烟处开去。

    奔向浓烟处的,还有我们学校《军训简报》记者C老师,只见他扛着摄像机,扭动着肥硕的身,艰辛奔跑着。不过,这时,我仍然以为这是一次火灾的实战演习,因为台下的几百名学生,仍然在一丝不苟“哈哈”地练这军体拳哩。可我却敌不过好奇心的驱使,快步地追着C老师也向浓烟处赶去。

        来得现场,我才发现,这里刚刚扑灭了的烟火,不是演习模拟的,而是一次真正的事故。燃烧的地方是三大队的厨房,常年积累在油烟管道的油迹污垢物没有得到及时清除,在高温的天气中燃了。好在发现及时,一场发生在消防基地而颇具讽刺意味的火灾总算避免了。但几个被抢运出来的大气罐,狼狈地躺在凌乱而湿漉漉的现场地面上,似乎默默地向来人描叙着,刚才它们身临了怎样的惊心动魄的场景。

        我为没能看见那样的场景而颇有些遗憾,而对C老师扛着摄像及时捕捉新闻画面的敏锐性生出深深的敬意。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C老师的新闻摄像却遭到粗暴干涉,因为这里即将迎接上级的检查评估,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出现这样负面的新闻。于是C老师被告知军事重地严禁拍摄,已经拍到的镜头也被掐灭掉了。这灭火的新闻比刚才那翻滚的烟火更令当事者害怕,因此,遭到扑灭也更加彻底而神速

        不久,这里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消防车开回到训练场地,消防演习又在模拟中有板有眼地进行着。而那六百来个孩子,仍在教官一声声的指令下,一招一“哈”地练在军体拳。天真单纯的孩子们,压根不知道那场擦身而过的火灾,他们只知道,明天会操表演,自己必须为主席台上的成年人,提供一个精彩的看点,让具有“大一统”的审美观的上级领导看不任何一点瑕疵。

 

吃饭的规矩

    第一天,不知什么原因,我们一直到十二点半才被允许到饭堂去。可是到了饭堂,四十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却不能吃饭,只能为本校所有的受训者摆放碗筷饭菜,一个孩子平均至少要在饭堂来回走二十趟,历经一刻钟才能完成这项工作。此后,他们又必须和其他班的同学一样在食堂前的篮球场上集队,静候教官指令。教官反复警告孩子吃饭时不能说话,便问道:吃饭时,应该保持什么?学生齐声答道:安静。也许太饿了,声音不够洪亮,教官很生气,问题很严重,他又重新问了一遍,这回,孩子们使出了吃奶的力量,喊道:“安静”。这样,一点多钟,我们才被允许进入饭堂。

        进了饭堂后,受训者按照每十人一桌站好,等待教官下达坐下的命令才能坐下。可是搬凳子弄出的声响,教官又一声喝令,受训者重新站立起来,直到饭堂鸦雀无声时,大家才坐下吃饭。但坐在饭堂另一边的教师和教官们,就没有这么多规矩,嘴巴不仅用来吃饭,也用来说话的,还可以绘神绘色地说笑话。对此,少数感到不平的受训者,也不安分起来,嘀嘀咕咕议论起来。可是一开声,就被教官发现,一桌人都被罚到一边站着,直到大家都吃完了饭,才被放回桌上,在规定的时间里,狼吞虎咽地完成吃饭的任务。

        一些口娇的孩子,看着那样的饭菜,就没有了食欲,加上如此苛刻的规矩,他们也就把吃饭当成一种必经的仪式,象征性地扒了两口就提前结束了这项训练。等到午睡或晚饭后,有了一点空隙时间,他们就跑到军营里唯一的小卖部去,让那里的生意红火了好一阵。然而可口的零食无法抵挡烈日下超常的体能消耗,到最后,娇气的口味也开始得粗糙起来,饥饿感让他们再也无暇顾及军营食堂的饭菜的色香味了。

        让人每天超常地高能消耗,再加上苛刻而不公平的规矩,那么,如此营造的饥饿感,就能很轻易地占据人的整个思想;这是把人变成工具的有效办法。强权者窒息人们思想的一个常用绝招,就是置人于生存的边缘上挣扎。军训如此吃饭,理据大概就于此吧?      

       吃饭,本来不应该仅仅是人的生存需要,也是一种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精神活动,尤其当人们摆脱了温饱困扰之后,吃饭常常成了设饭局,这种所谓的设饭局,更本质的意义就是搭建人与人交流的平台。如果吃饭不能言语,那么,吃饭就与运转已久的机器添加能料没有了区别。而在军营里,受训者的吃饭却必须如此;与此同样性质的还有洗浴,规定每人不得超过五分钟,这里只有工具拆洗的程序操作,却很少有人生享受的成分。

       与受训者食堂对面的是一个军营的干部食堂,不但伙食标准远远高于当兵的,而且这里就自由多了。常常看到一些当官的有说有笑地吃饭。还看到一个女兵每天开饭时,端在一盘丰盛的饭菜,朝干部宿舍走去,显然,那里有个级别更大的官,除了把吃饭当成享受以外,还可以享受女勤务兵的服务。因此,要使吃饭不成为一种机械的能量补给,不成为一种备受约束的仪式,那就要想法摆脱受训的命运;倘若要在军营里让吃饭成为一种享受,唯一的办法就是当官,至少也要做一个教官:不知吃了五天军训饭的孩子们,会不会有这样“反动”的想法?

 

军营的歌声

军营,其实也不乏生气:标语牌,黑板报,光荣榜,块块抢眼;军号声,口号声,唱歌声,声声震耳。那些受训的大学生,吃饭前,他们被集合在饭堂前,每餐都能听到他们扯着嗓子唱道:“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尔后,才开始进入餐厅。这情景总让我联想起文革期间,吃饭前一定要举行的餐敬仪式,除了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外,也要唱革命歌曲;如此的联想,就使我感到军营歌声有了一种特别的情调。

还好,我班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餐敬”的仪式,但他们还是在军营里学会了三首很特别的歌,而教唱这三首歌的教官,他钢铁般的意志,那湖水般的柔情,把他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定格在孩子们的心里。训练场上他那洪亮有力的号令声,和休息时他教唱歌曲的柔柔的嗓音,都将成为孩子们的悠久而美好的回忆。

王教官教唱《团结就是力量》时,并没引起我好感,虽然那“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歌声,也许能使受训者的脚步更坚定,口号更响亮,但我不习惯这“去人性化”的歌唱。让我好感,不,应该说,让我好感动的是,那首同时用手语教唱的《感恩的心》。

那天早饭后,我在住处审阅军训作业(每个同学按规定写来的日记),直到十点钟才下楼。室外的太阳很猛烈,远远地就看见我班的孩子被教官照顾到阴凉处休息,孩子坐在地上,手却整齐地做着很柔顺的动作。慢慢走近,我便清晰地听到孩子跟着教官唱出了下面这几段令我感动的歌: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曾经因为李阳“提议”学生集体下跪感恩的事件写过一篇的短文,观点就是反对“教育”感恩;如果“感恩”是被享受感恩者的“教育”出来的,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一种奴化,而“感恩”也就是这种奴化的结果。然而,此时,孩子们的“感恩”歌声并非“教唱”,而是随他们脸上滚动汗水和泪珠由心里流淌出来的。这歌声分明饱和着孩子们对教官的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我好感动;我再三要求班长把演唱这首歌作为我们班的节目。最后孩子们的“感恩的心”的演唱,也就真的成了军训晚会上感动台上台下的压台节目。

我们班很幸运,能在军训中遇到一个如此有人情味的王教官。有了人情味,并不意味这放松对受训者的严格要求,事实上,王教官对我们班孩子的要求比其他班更为苛刻,不同的就是王教官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这也是我们班会操比赛能获第一的前提。另一方面他总能从细微处同情受训者。烈日炎炎,他总是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有机会得到阴凉,而自己却常常暴晒在烈日下。有的孩子带的水喝光了,他便主动把自己水匀出来。休息时,他的风趣幽默的言说,有总能让孩子在开怀大笑中淡化训练的艰辛。

因此,那天下午,王教官因为身体不适请假到医院去了,孩子们为教官的“失踪”怅然若失;短短四个小时的离开,孩子们却涌起了分别了很久很久一样的思念。这也难怪,最后离别时,当王教官把我们送上了大巴要向大家挥手道别时,车厢里的孩子不约而同地喊起来,一定要教官再等等;孩子们在一件自制的礼物上签名,直到大巴司机再三催促,那份缀满了孩子各种感恩与祝福的礼物送到教官手中时,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让教官下车。车子开动了,对着车下挥手道别的教官,孩子们也不停的挥手,不停的呼喊,“感恩”的歌,再次在孩子们如此由衷的道别细节中唱响。

 

王教官教给孩子的第三首歌就是《军中绿花》。据孩子们说,教官在教这首歌的时候,还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从军的经历:仅仅比我们班孩子大了八九岁的他,服役两年,而当教官已经四年来,他也很久没有回家。在军营里对亲人的思念,既是令他难过的时刻,也是他感受温情的时刻,因此,当他教唱这首歌的时候,眼睛里也噙着泪花。其实,最让他落泪的也许是这首军歌的最后一段,也是他不敢教唱的那段——

“故乡有位姑娘,我时常梦见她,军中的男儿也有情啊,也愿伴你走天涯。只因为肩负重任,只好把爱先放下,白云飘飘带去我的爱,军中绿花送给她。”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