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阅读“好玩”与“胡思乱想” 
2008/10/30 22:07:00

阅读“好玩”与“胡思乱想”

——“书香校园”交流会上的发言

 

 

各位同仁:

    下午好。让我在此介绍什么读书经验,确实有点逼我做检讨的意味,因为我是很少读那种严格意义上的书。但给我这样一个发言机会,应该是大家对我这个少读书的人的一种激励吧。我想,通过今天的检讨,以后,我一定能在读书方面有所进步。

今天我发言的标题是《阅读“好玩”与“胡思乱想”》。之所以不敢直说“读书”而说“阅读”,就是因为我所读的大多都不是什么经典名著,而是广义的文本,包括手中的课本,媒体的热点,身边的故事;正所谓“阅罢大千世界,读出人生滋味”。

“好玩”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放松心身,非常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我享受生命的基本方式;第二,“好”应该读去声,做动词,就是喜好的意思,“玩”,就是“玩味”,反复琢磨,也就是“胡思乱想”。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生的意义是“想”出来的。如果没有“想”的本领,人就无法从丛林中走出来;但人又和其他动物一样,从哪里来最终还得回到哪里去,好像绕了一个圈,最后还是等于零。面对死这样的终极否定,人不同动物,总要寻找活着的理由,找不到,就会自杀;所以史铁生说:会自杀是人区别于动物重要特点。他这样说是强调人对自身活着的意义的关注,而这意义就是人“想”出来的,或者不如说是“胡思乱想”出来的。

当然这“胡思乱想”之“想”又有层次的不同。基本层次,“想”就是人的本能欲望,比如“想”吃“想”穿,“想”舒坦;在这个层次上,吃喝玩乐就是人活着的理由。更高层次的“想”就应当是理性思考探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应该怎样才能吃好喝好玩乐好,而又不妨碍别人?除了满足自己生理要求以外,怎样让自己的精神乃至灵敏得到满足等等。应该说,我所谓的“阅读”如此“好玩”多属于更高层的“想”。这个意义的“胡思乱想”就是我人生享受的升级方式了。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交流我的“阅读‘好玩’——胡思乱想”:

第一 阅读手中的课本,“玩”出工作的乐趣。

教书的人,把玩手中的教材课本,就是工作,但如果照本宣科,工作就成了文字符号的搬运,这就没有意思,很不好玩了。贪“玩”的我,就喜欢胡思乱想,总把教书当作“玩艺儿”。学生选修《论语选读》,课本人手一册,我就多有一本教师用书;如果仅凭多有的这一本书,搞“搬运”,也运不出什么新玩艺,像《论语》这样的经典,解读的文字大把大把的,谁稀罕!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玩法:把当时火了一把的于丹 “请”到教室的屏幕上来讲《论语心得》,又把中大博士生徐晋如杨昊鸥的《解“毒”于丹》拿到备课的手边;一边听于丹的“心得”,一边看博士生的“解‘毒’”,还把北大教授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也搬了出来。让名人学者相互PK,我和同学乐得做观众,这不就很好玩吗?

把玩这些名人学者的论说之后,我就发现他们言说各自不同的视角:

《论语心得》之所以获得热捧,就是于丹充分发挥传媒专业的优势,给被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挤压而焦虑的受众送上了一碗碗“心灵鸡汤”——“克己复礼为仁”,能控制人的欲望,那么就“做稳奴隶”了,自然就是“和谐”了。

博士生《解“毒”于丹》,在维护“圣人”权威的同时,企图成就自己“解读孔子”的权威;于丹确实不顾《论语》的原意,用圣人的语录,装潢这自己的私货,大肆兜售臣服权力的阿Q精神。但是孔子的“真传”,难道真的就被这几个博士垄断了吗?

北大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说孔子就是一个符号,这倒是揭示“孔子热”的一个真相。正如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里所言: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有了上面名人学者的论说,我自己对孔子,对《论语》,便有了自己的视角,我更喜欢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读《论语》,这样,孔子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不想长大”的教育家。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充分体现自主、互动、自然生成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实录。由此,我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孔子的原创;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素质教育,不是什么倡导,而是回归。把自己这样的胡思乱想,变成《孔子为什么成了“圣人”》和《填充<论语>言语的空白》等文字之后,就感到“玩”而有得。如此把玩着手中的课本,与学生们一道,听名人学者的话,走自己胡思乱想的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所提升,既传播了思想,似乎还生产了思想;教书的工作就“玩”得颇有乐趣了。

第二 阅读媒体的热点,“玩”出学习的激情。

现代化传媒的发达,为阅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电视报纸尤其是网络,成了读书学习的最好媒介。毫不夸张地说,每天我耗在这些媒介上“玩”的时间不会少于工作时间。对于媒体的热点,我是相当关注的。就说今年吧,从年初的雪灾到五月的地震,从拉萨事件到 巴黎奥运火炬传递的受阻,从奥运开幕到神七升空,从三鹿奶粉到近日教师校长被杀,几乎所有的热点都是我阅读关注的,而且我还总喜欢从教育的角度去玩味。

我还常常“玩”得心跳。毒奶粉事件成为热点以后,国人很惊讶:人怎么忍心向自己的后代下毒?天良何在?这样的追问,让我胡思乱想到自己:我是不是也对孩子下过毒?后来读到复旦大学教授朱大可先生的《文化毒奶与脑结石现象》一文,我就心惊肉跳了。我向学生表示过,教书育人首先要做到真诚,真诚表达自己,“打假”应从自己开始;我真的做到了吗?或者说,我有能力做到吗?在这样的追问下,我有点心虚,但我敢说:主观上自己是做到了真诚言说的,尽管言说的也许错误,甚至反动,但这样的言说至少能让自己内心安宁。与此同时,我也要求学生说真话,做实事;最反对作文的假大空,最不能容忍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然而,我却很痛心地发现,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已经在客观上训练着学生作弊。前几天,我在学生自由作文中读到这样的表述:考试中谁没有作弊的冲动呢?只是自我控制力的不同,才使一些人作弊一些人没有作弊。如果这表述反映的是实情,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到孩子稚嫩的心灵是怎样的麻木,为了那个“好成绩”,居然有了作弊的冲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老板,在奶粉中下毒,还会有内心的不安吗?后来我便把自己这样“胡思乱想”变成了《脆弱 麻木 冷漠 无赖》一文。

近日媒体报道了两期校园惨案,媒体的相关文字,又成了我阅读的关注点,我并把这些文字编成了第八期的《高一时文阅读与写作》,并将此作为校本课程的教材,组成同学讨论。经过师生的一番讨论交流,我们形成了共识,下课后,我把上课讨论的情况,写成了杂记《谁是惨案的元凶?》,对发生在不同时空的凶杀事件,进行了一番理性思考,梳理出一个基层校长的教育思想面貌。文章发到网上,引起了很多的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是社会事业的基础;每个社会事件里,都可以找到教育的原因,找到教师的责任。

阅读新闻热点,尤其阅读以这些热点事件为话题的学者文字,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认识事件本相,而且还可以大大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阅读这些学者的鲜活的文字,观看热点话题的电视对话节目,成为我读书学习的重要内容。几乎每周我都要观看凤凰台的《世纪大讲堂》《一虎一席谈》节目,每天都要上《天益学校网》或《凯迪网》。一边读,一边想,同时又一边写,尽情地看电视上网,随心所欲地写博客,我就这样“玩”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第三 阅读身边的故事,“玩”出生活的意蕴。

胡思乱想的我总能阅读到身边的许多故事,而玩味这些故事,就能发现身边的生活很有意蕴。去年在我们高三办公室有两盆美人蕉,现因为长期没有照顾,奄奄一息了。后来,有了吴泽芳老师精心护理,美人蕉就郁郁葱葱起来了,只是一直没看到它们的花朵。见此情景,我便把“护叶使者”的绰号送给了老师。坦率地说,这样的绰号一开始是隐含着“拈花惹草”的揶揄意味的。可是以后的故事,让我为自己的小人之心惭愧不已。一番胡思乱想之后,我便把自己的惭愧和对吴老师的崇敬,写成了《护叶使者》一文,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办公室外头的那两个盆景也许永远也开不出红艳的花朵,但吴芳老师每天浇水施肥的护叶的工作,充分证明着有一朵信念的花朵早已在他心中开放着,而且这朵信念之花永远也不会凋谢!这位“护叶使者”的形象将定格在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的心里,同时,不断刷新我这苍老的生命。

这以后,我仍然“阅读”着身边的吴老师和他每天坚持护理的美人蕉,发现老师“护叶”不止,但那“叶”却有些变黄。这样,我又写续写一篇《护叶使者》,我从“护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联想到我们教育“转偏”工作,最后写道:

护叶使者和教师一样,能做的仅仅是对生命的看护,成长是生命本身的事,要警惕的是自己替代成长的狂妄,应清醒的是自己也不过是伴着看护的对象一道成长。生命的规律让美人蕉该绿则绿,该红则红,该黄也不可抗拒的要黄。珍惜生命,首先要尊重生命规律;而热爱教育,就首先应该热爱生命。

文章挂到网上不久,正巧与吴芳老师一起观赏着办公室门口的盆景。他说,你在文章里说,这叶子的枯黄,是令人灰心的颜色,这是不对的。说罢,他还指着美人蕉上端的叶子告诉我说:这不是枯黄,而是嫩黄,是新生的特征,以后慢慢生长就变绿了,渐渐像这下面的叶子一样,绿得很浓,而且越来越浓;因此,这盆景,并不像你写的那样,生命在枯黄中衰竭,在我看来,它正因为有嫩黄而充满勃勃生机。

一番很随意的话,又引起了我的胡思乱想,之后把这些又写成另一篇《护叶使者》,我在文章里有了下面的教育反思:

平日大言不惭地说,教育是爱的艺术,可是现在,我得追问,我懂得爱吗?我那些自以为是的“爱”的举措,是真正的“呵护”吗?总是喜欢苦口婆心地劝学生读“四大名著”,见他们对被我奉为“经典”的文章图书不屑一顾,我总会伤心失落,进而忧心忡忡:这怎么得了,太没有文化,如此下去,肯定“黄”了。殊不知,我自己以为“经典”的名篇,在学生看来,说不定就是垃圾,我凭什么就敢断定自己的“绿”就是文化生命的本色。

……

想到此,我不禁一身冷汗:教育工作者啊,再也不能以自己“一色”的生命观去“呵护”;真正的“呵护”,首先要有对生命的谦恭敬畏,对生命现象要有深刻的理解。作为教师,爱学生,首先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否则,所谓“爱”,就可能是对个性对思想对生命的伤害摧残甚至戕杀!

就是身边这样一个故事,让我胡思乱想几次,有了这样一组文章,玩味着这样的生活故事,我不断“玩”出了它的意蕴:教育的理念,教育的资源,不仅写在专著经典中,而且常常蕴藏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

 

各位同仁:

我说阅读“好玩”,就是要强调,读书,应该带着思考。不思考的阅读,结果自己的脑子就变成别人的跑马场;如此阅读,不如不读。反复说“好玩”,意在让阅读者能超越所谓“黄金梦”的功利,单纯地为功利读书是辛苦的;现在我们的学生读书为什么那么累,就是因为功利心太重。而强调“胡思乱想”是鼓励多元解读,并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最后将其巩固成自己的文字;只读不写,很可能眼高手低。多说“阅读”,而少说“读书”,我希望抛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光环,警惕因为阅读产生一种文化优越感而歧视没有读“圣贤书”的人;另一方面,鼓励多渠道地阅读,练就善于读无字无本之书的能力。不迷信,不自卑,超越功利,消灭歧视,在今天我们身躯还不够自由的情况下,让思想先自由起来, “玩”出活着的理由,“胡思乱想”地将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是幸福的呢?

肖川先生说,教育要培育“四有”的幸福人,这“四有”是,手上有活干,家中有存款,身边有亲朋,心里有盼头。培养幸福人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先让自己幸福起来,而让自己幸福的基本途径,我以为,就是我所谓的阅读 。各位同仁,为着自己的幸福,尽情阅读好玩——胡思乱想吧!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