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我最多算个“同学” 
2011/10/22 21:18:00

我最多算个“同学”

——参加区作文教学教研活动的发言

首先声明:我以为,一个教师,对孩子成长,作用是很有限的,不敢以指导者自居;在孩子学习作文的过程中,我最多算个“同学”,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学习而已。在此,我不敢奢谈什么“作文指导”,只是报告一下,在孩子学习作文过程中自己做了些什么以及为什么做这些。

先说做了什么,作文教学,我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以自由作文取代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在教师家长看来,是孩子攀登人生峰巅的阶梯;可对于孩子来说,没完没了的作业就是不断地挤压读书快乐的冰山,浇灭学习热情的冷水,而且很多程度上,这样的作业只强化了其抄袭作假的胆量与能力。因此,我是不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的,但一开学,我就布置自由作文。既然是自由,就没有强求写多少写什么,只鼓励孩子用纸笔真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自由作文,写起来顺手,批阅起来,也是一种享受,只要有可能我都是随交随批,甚至面批面评。我坚持以说真话、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为作文评等导向,而且我还把这种导向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相对教师来说,孩子更纯真,在说真话与说自己的话的方面,他们更应该是老师;他们在自由作文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常常刷新着我苍老的生命。我便非常由衷把他们自由表达的纯真文字视为“精彩”而引入到课堂上;这反过来又给自由真诚表达的孩子以巨大的鼓励,其写作热情也慢慢高涨起来。因为自由总是与快乐成正比的,而产生于被教师认同的快乐又最强烈,由此也就点燃孩子表达自我的热情,自由写作的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第二,每节课由口头作文引入。每节课按学号依次轮流,有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演讲作文(有的脱稿)。演讲的同学要事先请好一个特约嘉宾的同学,自己讲完后,首先要特约嘉宾和下一个学号的同学点评给分,各占百分之二十;然后口头作文的同学回应同学点评,并给自己打分,占百分之六十;最后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引入本节课的下一环节。口头作文的内容:高一时,以自由表达表达为主,可以自我介绍,可以讲故事,说什么都行;高二时,则要求成语故事选读,讲成语故事,谈人生感悟等;高三时,新闻点评,跟高考的材料作文类似,“新闻”就是作文材料,“点评”其实是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发表自己的看法。相对课外的自由作文而言,课前口头作文的自由更少些,但获得认同的机会更多,也更直接。演讲前后,尤其是演讲过程中的掌声都给了演讲着巨大鼓励,至于同学教师的当场点评,那更是真切的思想互动,产生的激励更是其他形式的作文无法比拟的。因此,课前口头作文,越来越被孩子视为展示自己生命精彩的难得的机会。

第三,每周编辑一期《时文阅读与写作》我非常关注与高中生成长有关的新闻热点,将针对同一新闻热点的不同观点的文章编在一起,以激发同学思考。比如第四周的李双江儿子驾豪车撞人的事,最新的第八期的小悦悦两次被碾的事,我都及时编辑了各种媒体上与这热点新闻有关但角度不同的文章。另外,我还编辑那些关心教育文化的名人(如流沙河、周国平、信力建、陈志武、徐贲、薛涌、韩寒等)的文章,以启发孩子思维。比如第三周我就选编了流沙河的访谈录《我是一个失败者》,让孩子感受到自我反省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是何等难能可贵;第五周,我又选编了周国平先生最近写的《论道德》,不少孩子在读后感中表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明白同情心和人的自私心同样是与天俱来的人性。不同的文章,给了孩子不同的思考,而多元的思考,正是作文的重要方面,因此,编辑《时文阅读与写作》就成了我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每月一次限时作文 每次作文两节课连上,共90分钟,其中60分钟严格按照考试要求,让学生审题构思写作。10分钟,小组交流评议;此时教师展示对此次作文的审题构思的提示。最后20分钟,以组号为序,请三个组的代表发表(朗读)习作,然后教师点评,点评一般紧扣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比如,本学期第一次限时作文,重点在审题立意;第二次重点是议论文中如何“论述”。作文以小组为单位交上了,教师再次批阅。批阅作文,我少写评语,多做眉批:发现精彩处,画上横线打若干感叹号,甚至送上一个“好”或者“妙”字;发现语病,也画横线打个问号;发现错别字,就将其圈起来。作文批阅之后,我又将发表的六篇习作另加批改中发现的典型习作两篇编辑成《习作选登》,供讲评课用。作文讲评,主要让同学对比选登的文章,谈本次作文心得;我在巡视中,接受同学的质疑,就别同学作文卷上问号处的问题作出说明。

以上就是我做了四件事的基本情况,下面再说说我做这四件事的理由,也就是我对作文教学的四点认识。

第一,作文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作文是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作文,本质上就是学习一种文明生活的方式。之所以鼓励学生写自由作文,就是想让孩子学会用文字来宣泄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当情绪激动时,用纸笔,把激动了自己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这比踢门蹬壁或辱骂哭泣自然文明多了;而且这样不仅仅能练就得心应手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避免作文中的假大空。

再者,作文它涉及到语言、思维、思想三个能级;语言是思维的现实,而思维又是思想的载体。因此,任何言语的作品,都要显现作者的思维品质和思想水平。在我看来,作文教学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自由的思想。思想不自由,就会说话言不由衷,作文装腔作势;而有了真情实感,就会产生表达的冲动,会主动寻找表达形式。短信博客微博的盛行,无不说明了现代人文字表达的强烈欲望。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作文最内质的思想。我之所以更重视“限时作文”以外的写作形式,无论课外的自由作文,还是课内的口头作文,乃至编辑《时文阅读与写作》,都是想让孩子面对现实的真问题去思考,通过文字言说放飞自由的思想。

第二,作文教学的现状怎样?毋庸讳言,目前中国大陆的作文教学现状是令人堪忧的。为了“应试”,“限时作文”成为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限制的作文,严格说,它违背了写作规律,长期“训练”,往往会将孩子的思想格式化。作文内质的思想,乃至相对内在的思维总是被忽视,而教学最关注的则是作文最表层的语言。结果孩子写出的作文,即使看似文采飞扬的文字,却思维混乱,思想苍白。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心境是一种信仰的追求。一个人在囚牢中,别人可以禁锢他的身体,但不能限制他的心。越王勾践,他要建立一个容纳五湖四海的国家,他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心境。吴王夫差的鞭子又算得了什么呢?卧薪尝胆,咀嚼苦难,让越王勾践心中勾画一幅幅建立国家的蓝图,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于越王勾践,他的信仰是复国,他热爱自己的子民,不愿看到老百姓被他人奴役,信仰的追求让他拥有担当使命的心境。

这是我们第二次限时作文一个高材生以“态度”为题写的一段文字。整篇文章以“心境”为题,此段的分论点是段首句“心境是一种信仰的追求”,用来例证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的史实。看上去语言很美,但更内质的思维与思想呢?

首先看这个论点句吧。从语法上就是一个主宾不搭配的病句,“心境”是名词,“追求”是动词,特殊动词“是”作谓语,其主语和宾语中心词应该都是名词。再从思维形式看,“心境”与“追求”不能构成判断,因为动词“追求”一般不能表达概念。即便让“信仰”作宾词,也无法与“心境”构成判断;“心境”指一种心理状态,往往是可变性大,而“信仰”指的是对超验世界的向往,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不变的。这样两个完全不同概念怎么发生外延关系呢?再从思想内容看,这段文字无非在说,坚持不懈就能转败为胜;这样的思想且不论它的真理性,单就其原创性而言,又有多少价值呢?铺排华丽的辞藻,运载的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能说有思想吗?

值得指出的是如此只重语言形式而忽视思维思想本末倒置的作文,是被“应试”误导的。最近一期的广州教研信息,刊登的作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无论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作文要求中,都有这样的表述: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可是“自主立意”一句往往被命题者限制而成为一句空话。考试作文,其实没有思想的自由,只是寻找材料组织文字去证明一个众所周知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诚信”,比如“选择舍己救人心灵才高尚”。如此的思想导向,孩子作文怎么不假大空呢?

第二次限时作文,原定题目如下:

两个蒙冤入狱的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的是荒凉和泥巴,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夜空中的星星。只看到泥巴的人不久含冤而死去,而那个看到星星的人则等到了真相大白的一天。

可见人的命运往往由他对境遇的态度而改变。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境。请以“态度”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等等。

后来我想到此题其实也没有“自主立意”的思想空间,于是又另外出了一道,供孩子选择,这道我以为更有思想空间的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两则新闻,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四川经济日报讯:昨日(9月27日)下午2点45分左右,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列车追尾事故,根据上海地铁发布的消息,事故造成40多人轻伤,无重伤,无死亡。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北京时间9月30日16时0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读后,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或者产生了怎样的想法,请就此,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800字以上的文章。

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绝大多数的孩子仍然选择的原题做,而拒绝了后面这道更有自由空间的题目。可见应试导向下的作文教学,已经让孩子习惯了被限制,习惯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话;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啊。

第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何在?所谓“有效性”是教学革新中一个很时髦的概念,问题是这个“有效性”多是以升学率来显示的。尽管如此量化评估的“有效性”存在片面性,但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应试现实,我们也只能如此了。即便如此,我以为,目前的作文教学在考分与升学率上创造的“有效性”也是非常有限的。

这是因为,首先,作文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思维训练,思想提升,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投机取巧在语言形式整合几个“套子”,比如所谓“四段十三句”之类的作文模式,也许可以“速成”,但这也有被判为“宿构”“抄袭”之类而打入冷宫的风险。

其次,大家知道,尽管从理论上说,作文最能彰显考生的语文能力,也最能体现考试的区分度以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但从实践上看,作文评卷者,为保险起见,使作文分数向中间挤,让作文成为语文考卷中最没有区分度的试题。还有作文评分标准很难把握,同样一篇作文,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评改给出的分数也会有五六分之差,更何况知识积累文化素质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给分的差距呢?尤其在“赶进度”压力下评出的考分就让考生不得不把作文乃至语文考试的成败寄托在自己的运气上了。

如此说来,作文教学“有效性”还存在吗?当然存在。它很大程度上存在应试作文的心理的积极暗示中。教师以为给考生“教”了不少绝招而心安理得,很踏实地向往着作文的成功;孩子们也以为“学”了不少满分高考作文,信心满满,走进考场,如果看到曾经“练”过的考题,那就更可心花怒放,文思如泉,洋洋洒洒,800字的文章一气呵成,自以为有个很高的分数。于是不但语文考试,就是下面的别科的考试也兴高采烈;这不就形成了“有效性”吗?好在,高考作文的实际得分我们几乎一辈子也无法知晓。

第四,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定位?我一直不屑用“园丁”来定位自己的,因为“修枝”“间苗”可能异化成对个性生命的扼杀;我更不敢以“灵魂工程师”自居,因为“灵魂”属于上帝,岂容“设计”,把孩子成绩提高视为教学“加工”结果的炒作,在我看来,是毫无生命敬畏的狂妄,而教育最需要的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我也不愿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理性告诉我,教师也是人,神人的“无私”可能变成虚假,圣人“奉献”可能变成欺诈,而教育的底线就是拒绝虚伪。我只愿意把自己定位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边,遥望在麦田里奔跑的孩子;也就是守在教育底线,呵护自由成长的生命。

因此,我早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做一个不被学生记住的教师》,表达我的教学追求:最低的追求是,因为我的教学,学生不会更加讨厌语文讨厌读书乃至厌倦人生;最高的追求是,因为我的教学,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乃至热爱人生。而具体到作文教学里来说,如果要把自己定位为“指导”者的话,我以为,也应该少站在岸上“指手画脚”讲解规定动作要点或技巧,而应该多“下水”成为孩子前面的“向导”;也就是说,教师自己要有写作激情,一个自己都厌恶害怕写作的教师,又怎么可能去“指导”孩子写作呢?

在我看来,目前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瓶颈,不在怎样“学”的问题,而是一个爱不爱“学”的问题,当写作成为一种苦役,写作“指导”无论怎样花样翻新,也是徒劳的。写作乃至语文学习之所以成为不少孩子的苦役,除了同样的升学功利的压迫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写作乃至语文学习中很难获得成功感,因此,怎样给孩子真切的成功感,让他们首先产生写作学习的热情,我以为,是教师首先要做的事。

作为 “守望者”,站在悬崖边,就要用自己虽孱弱却坚定的身躯去抵挡“应试”功利主义带给孩子侵蚀,要警惕自己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当着获取“教绩”的工具手段。而在必须面对应试的无奈中,我又常常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同学”,这样才能设身处地,才能对中国孩子的不幸感同身受,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那种一张张窒息孩子鲜活生命的考卷上,钻开一个个小孔,让孩子能多呼吸些自由的空气。这样做了,也有理由相信:我们孩子不但能在升学的考场能展现精彩,而且在面对人生的考试,也能心想事成。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语文教师更有优势;如果你能将孩子自发的言语活动纳入自觉的语文教学中的话,那么,孩子投入在语文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学科都更多。

 

最后,请允许我用最近收到一个刚考入大学的孩子的短信及我的回复,来结束我的发言。

孩子短信——

老李,你好。我是康伊琪。我正在广东药学院就读,学校在大学城。一个月的大学生活让我觉得从来未有过的自由其实也不是十分令人振奋。我发现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很容易在大学迷失方向。除此,我特别怀念你的语文课,如今我想听一节有意义的人生哲学课都很难了。所以我羡慕你现在教的学生。愿你一切安好。

我的回复——

谢谢你的鼓励,也祝你考上理想学校。其实我很庆幸能与“同学”三年,你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倍加珍惜的财富;但愿我能与你继续“同学”。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