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讲试题而不落窠臼
2014/3/1 6:31:00

试卷而不落窠臼

——观高三试卷讲评课有感

 

先做试卷,接着评卷,最后讲评;这是毕业班教学常见的做法。那么,如何让这种做法,既让语文课直面高考竞争的严峻现实,又不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这很大程度就取决于教师最后组织的评讲。老师公开的这节综合考试评讲课,就在这点上,做了很好的示范,给了我颇多启发。具体说来,有如下三点。

第一,常态自然。这节课没有花里胡哨的环节,很常态。导入似乎没有精心设计,铃声一响,就直奔主题。交代本次评讲的重点,接着让班长概述考试的得分情况,教师随即概述本次综合练习的三个普遍问题:答题得分意识差,知识点不巩固,审题不严谨。然后依次用文言翻译、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题,逐一展开评讲讨论。讨论基本按照这样的程序展开:先分别请失分低与得分高的同学谈当时答题的情况,反思其答题思路;接着展示典型答案,让下面的同学重新赋分,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小结,由个别到一般,重点指出问题实质,归纳答题一般思路。如,翻译要掌握哪三条原则,读懂古诗如何紧扣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怎样勾画各段要点语句等。交流讨论中,教师和蔼亲切,关注全体同学,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获得了发言机会;互动过程,还对发言的亮点给予了热情鼓励,而发言出现的思维短路或者思想偏差,教师又给予及时点拨启发与中肯批评指正。

第二,针对性强。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熟悉考题涉及的各个考点,对考题乃至考卷有较强的辨析能力,把因命题造成的伪问题,排除掉;目前,在应试教育的飓风下,各种所谓“最佳最优”的习题考卷,铺天盖地令人晕头转向,因此,根据具体学情,精选乃至编辑习题考卷,是不让教学遭到应试裹挟的重要前提。其次,还要能够发现归纳考试暴露的重要问题在哪里,又主要出现在哪些同学身上,其问题的表现为怎样的个案;这样,教师才能在七个模块24考题中确定讲评的重点,对同学在考试暴露的普遍性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并能够准确选好课题展示典型的答案实例。要做到这些,教师把控文本和整合课程资源等专业能力都将受到严峻挑战,而这节课老师都很娴熟地应对这样的挑战,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智慧。

第三,互动真实。真实的互动,要求互动双方或多方能形成对话;而所谓“对话”,就要彼此思维自然衔接,思想有所拓展或深化。因此,教师除了清晰问题的实质,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更重要的还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及时而中肯到位的点评激励,把对话引向问题核心。比如,展示现代文15题答案,让同学赋分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让同学明白了答题不仅仅有要点,而且文字组织不能粗糙含混,那种大而化之的用词,恰恰是思维混乱,思想没有深度的表现;而如此要求表述趋于清晰精细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互动中严谨思维深化思想的过程。还比如,21题,要求结合全文,就文章标题(“永远的汪曾祺”)谈自己的理解,这是现代文学阅读最高的能级的考点,即赏析文本的观点;在对话中,教师追问道:汪曾祺的作品怎样?他主要文化思想是什么?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这样,思维得到拓展,而话题思想也深化了。有了如此真实的互动,孩子们不但清晰一道考题答题的思路,而且思维思想都获得了有效训练。

当然,更为苛刻的要求这节课远离应试窠臼,我想,还有如下两点值得思考:

第一,试卷讲评内容可否更集中?我以为,可以把如何做到审题严谨作为重点,集中就现代文阅读进行深入广泛追问讨论。比如讨论第19题时,涉及到对文本写法鉴赏,除了展示两个以前做过的同类型的考题,以辨别“写法”与“句子”“段落”作用的不同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选考实用文阅读鉴赏性考题的命题方式与角度,进而使同学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握此类考题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互动中能否增强思维训练与思想提升的自觉性。比如说诗歌鉴赏第一小题,不少同学根据词作中的“乱蝉衰草小池塘”判断其作所写季节为“秋冬”,这显然暴露了其思维的不严谨,忽视了高考命题有通过似是而非的信息进行干扰以检测考生思维的严谨性之特点;如果教师此时能够追问“衰草”夏季可否出现而“红蕖”是否能出现在秋冬,那么,先前错答为秋冬季节的孩子,就可能很快意识到自己思维问题。另外,如果还能提示同学联系苏轼的《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作品中所表现出苏轼内心纠结的儒道思想,那么,理解第二小题“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及词作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矛盾性就会更到位。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讲试题而不落窠臼
2014/3/10 10:58:00
mhmin66感谢李老师,忙于科组资料的最后校对,一直没有回复,很抱歉。
和我面谈的时候,李老师说的太客气,反而让我心有诸多不安,其实这就是一堂中规中矩的复习课,没有创新,因为设计本堂课的原则不在于课堂模式有否新意,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毕竟学生应试中规避常见的错误,实现分数最大化是高三教学中最主要的方向。
还有上课中,发现自己是老干部遇到新问题,课堂层次有些杂乱,有些重点没有突出或者讲解清楚,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多等等,更重要的是李老师提出的,也许设计一个主题更为妥当一些。确实,我这堂课内容显得有些分散,说明对课堂内容的设计还存在欠思考之处。
审题错误是应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考试答非所问的情况常见,也因此借本堂课说明,考生分数去哪儿了,审题错误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谢谢老李,也谢谢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
mhmin66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