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拒绝忽悠的交流
2014/3/11 16:32:00

拒绝忽悠的交流

——观蔡玲老师公开课的通信

 

蔡玲老师这节中考作文指导课有如下环节——

第一,导入。首先展示周国平《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界定语文学习的两句话;接着展示几张有关近年中考小说阅读考题考点目录,要孩子发现其命题特点和趋势;最后,是播放一段自己采访一位已在六中就读高中的上届附中初中毕业生的视频,通过这位中考成功的女生,谈当年参加中考前后的对小说阅读考题的体验。

第二,明确本节的教学中心。再次展示小说考题的考点分值表,与同学一道发现高频考点;又展示近年小说阅读的考题,分别就“内容概括”“形象分析”“写法分析”的设问方式进行研讨,归纳一边规律,并最后将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环节历时17分钟。)

第三,阅读小说。要求完成学案中的拟题作业(为《小精灵》命题并拟答案——(内容概括5分,形象分析6分,写法分析4分)。过了12分钟,教师请同学主动举手展示,没有人举手,然后教师就巡视,发现完成的同学,收集了几份作业。

第四,展示作业,讨论讲评。

展示第一个同学的,是就“内容概括(其实概括小说情节)”命题的。教师先请同学点评后,自己再点评,说,概括得不错,后面的还可以分开说,可能会更清晰;最给高分。

展示第二个同学的,也是就“内容概括”命题的,这个同学注意到人物的眼神,并以此为中心词,进行概括;点评时,教师建议把“眼神”改为“神态”,可以这样拟题:小说是如何描写强尼的神态的。(这样改动,好像是就“写法分析”命题的,偏离的“内容概括”的要求)

接下展示讨论就“形象分析”命题的作业,诸如“卡斯楚是怎样的人”“强尼的形象是怎样的”等,讨论时,教师还就涉及到聪明、智慧、宽容等形容词作了解释,特别讲到小聪明与大智慧的不同。最后又展示讨论就“写法分析”命题的,有同学命题道,“强尼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这似乎不是就写法而言的,教师对此,没有做点评。

(这个环节还没有结束时,下课铃已经响起了,但公开课还继续进行,虽然有不少观课的教师纷纷走了,我仍然不愿离开。)

第五,讨论:小说为什么以“小精灵”为题?有同学说,突出强尼很可爱机灵,虽然他沾染不良习气,被污染,但每个孩子都美好的一面;还有孩子说,也表现了卡斯楚对失足孩子的关爱。教师再次阐述了小聪明与大智慧的区别,并表达了自己对小说如此标题的理解。

第六,课堂小结。再次强调中考小说阅读考题考点等。

(至此,这堂课持续了一个小时。我在听课笔记本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如此应试,对优秀教师的扭曲,太令人难过了。)

晚上看到办公网,老师发来征求意见的如下文字:

老师们:

最近一直带着学生复习课外阅读,想在阅读方面作一点实在的事情,但是环节设置不好,时间分配不当,现场机智又不够,加上借班上课的不适应,所以遗憾颇多,不过我还是很享受整个过程。

谢谢大家的耐心听课。

无论大家口头或是书面给我的意见,我都很感谢!

随即就写了下面的回复文字——

老师:

又一次享受了你的课。毕竟带给我许多思考,真的感谢你。

真正的教研,客套话没多少意义。发表以下意见,我是真诚的,但非常可能是谬论,之所以提出来,仅供你批判;总之,我不想忽悠自己,更不想忽悠别人,尤其像你这么一个充满教学智慧的年轻有为的教师(此话是由衷的)。

虽然戴着应考的枷锁跳舞,但你仍舞出了精彩;不少自选动作,表现出你独到的思考与探索。当然那样的枷锁,又耗损了你不少的心血,这很令我痛惜。

看上去,这节所谓的复习课,非常务真求实,没有花架子,注重实效,但从课堂气氛上,似乎没有达到你的教学水平和如此努力应该达到效果。为什么?在我看来,就是那副可恶的应试枷锁。(而每个教师共同努力,摆脱这样的枷锁又不是不可能的啊,唯有如此,才还原语文教学的真实面目啊)

小说教学或者说文学课,在我看来,首先更应该让孩子热爱语言文字,在阅读鉴赏中获得审美愉悦,而审美就要超越功利;但应试功利的压迫,又迫使教师不能不从考点考题出发,划定圈圈,让孩子来钻。这是很可悲的。

我想,即便应试,“指导”也应在不言中。比如这节课,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今天送给一道很精美的文学大餐,让孩子按照原生态的阅读方式(读书是私人化,读者总是以个性化的方式进入文本的)享用《小精灵》;之后,请孩子来聊,分享读后的感悟(美味),自由言说最为感动或最为赞叹之处。一般地说,读小说首先作用读者感官的是情节,这样,教师则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复述情节,设置如下逐渐严格的要求:

第一,请你把刚才读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训练说)

第二,请发一条微博(不超过140字),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朋友。(训练写)

第三,请用三或四句话(每句不超过10字)概述故事(训练概括)

第四,请用三或四个词语概括情节。(训练用词语准确表达概念的能力)

每一要求,可加入比赛环节,以激励孩子。

这样,既训练了说写的能力,也训练抽象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孩子一起归纳同样的文字内容如何“概括”的方法,再点明这就是小说阅读的中的“概括情节内容”的考点,最后展示历年中考题此类考题;如此,应试训练也许就水到渠了。至于形象,写法等,则可以在孩子意犹未尽之后,再次“分享”;如此既保持了小说阅读的审美愉悦,也未必会“耽误”考试。

今天的课,一开始就用了那么多时间去“指导”应试性的“特点”“趋势”,也许专门研究中考的教师能会心接受,而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是很难形成记忆的,即便记住,也未必能变为应考能力。毕竟阅读一篇小说,靠的还在孩子对文字的敏感,与真实的阅读鉴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无法“指导”的。想想我们自己的文学阅读能力是教师指导的吗?犹如写电报,首要的是有用最少的字传递最多的信息的文字能力,其次才是电报格式,而第一次写电报的人,只要拿个符合格式要求的电文比照就行,犯不着花大气力接受格式训练吧;那些所谓考点考题特点之类,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电报样式的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文字读写鉴赏能力,记住那些“规律”“趋势”之类,未必能获得高分啊。

老夫实话实说了,如有冒犯,请海涵。

写完后,却没有发出去。想到那年同样的事,就不敢发了。

第二天,给蔡玲发了如下文字——

老师:昨晚就写了回复,突然想到几年前因自己胡说八道而得罪的优秀教师,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可又怕你认为我观了课,居然没有一点反应,是不是反常了,此时,又不得不跟你说这些废话。想有机会,我们再聊如何?

很快得到回复——

非常感谢李老师!

讲真话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每个人都有很多盲点,有人诚心指点,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我很期待您的批评意见,真的!

于是,我写了如下文字:

看得出,你征求意见是很真诚,我不应辜负,就把昨天日记的相关文字和盘托出了(见附件)。你说,每个人都有盲点,这话非常对。坦率地说,我这人很自以为是,尤其对自己钟情的教学教育工作,总喜欢胡思乱想,甚至胡说八道;肯定很多时候,是自说自话。他人或因为尊重年长,或因为宽容幼稚,或因为不屑狂妄,让我得到的反馈多是表扬与鼓励;这肯定令我遭遇了不少有意或无意的忽悠。相信你的反馈没有忽悠,这次也不会因为所谓尊重宽容等,而坦诚地指出我的盲点。期待你真诚反馈。

星期一下午收到蔡玲老师的如下回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早上百日誓师后打开电脑,收到您的邮件,迫不及待地读了一遍,因为要赶着上课,来不及说声谢谢,觉得“谢谢”两字太单薄,下午回校又把您的邮件仔细读了一遍,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一届,我开始引导孩子们自主命题,从小说到散文,我让孩子们拟一套完整的阅读题,并在课堂上集中点评。课堂上,当我展示孩子们的自命题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我一度以为我找到了一个复习课的好的突破口。我很想与大家分享,于是临时借了7班上了这堂课。当然,也是想为“七个一工程”挣点学分,觉得早点上,早点做别的事。

之前,我在自己的两个班上,用《小精灵》为素材,让学生按照5个考点拟整套阅读题,上得很顺利,但用了足足两节课,学生感觉有收获,我感觉这个《小精灵》深入人心。因为公开课时间有限,我就减少为两个考点,加上7班学生是年级成绩最好的,我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我以为完成两个考点的复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公开课的现场很费劲。学生似乎不敢下笔。

    现在想来,学生被我课堂前15分钟的考点轰炸得晕头晕脑,原本可能对小说的美好感觉被摧毁,加上要面对那么多听课的老师,有被展示的风险,学生不也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吗?我怎么就没有体谅到这一点呢?

   我原先的设计是提前一天将小说发给他们,又觉得没有新鲜感和现场感,感觉不真实;我又想把全班分成小组抽签领考点,以小组的方式命题,又担心这样会限制学生的选择;也想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但觉得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不是追求课堂热闹的时候,想看到他们独立思考的成果。于是这几个方案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孩子们都很喜欢小说,我完全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将考点隐藏得更巧妙些,让他们享受文学大餐的同时恍然大悟,同样能达到小说复习效果,学生的参与热情会高很多。被应试教育折磨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我再用严肃的面孔和她们分析考点,是不讨好的。

可是,怎么办呢?男孩子多,他们粗糙,随性,由着他们吧,分数见不得人,拽着他们吧,很生硬。哎!

非常感谢您的真诚!

非常感谢您的指导!

                                                             蔡玲

我又写了下面的文字:

谢谢你对老夫的鼓励。既然如此,我想以“拒绝忽悠的交流”为题,将你我的交流文字凑成一篇短文,发表到校园博客上,也许可以产生某种正能量,尤其对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来说。不知可否?

老师随即回复:

当然可以!辛苦您了!

因此,就有这篇以“拒绝忽悠的交流”为题的博文。

2014311星期二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拒绝忽悠的交流
2014/3/16 21:46:00
nanguolvye智慧的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燃烧的思想。
nanguolvye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拒绝忽悠的交流
2014/3/13 15:42:00
yanqinxi互动,好。
yanqinxi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