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综合能力,专项训练
2014/10/24 17:38:00

综合能力,专项训练

——观老师写作指导课的随记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怀疑自己写作指导的能力,其重要理由是,训练写作这项很综合能力,我不知如何入手。可今天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却在这方面给了我有益的启示。这节课以“用足材料”为重点,希望通过专项训练来提升同学写作的综合能力;在写作教学上进行这样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导入。展示教学目标,并强调本节课将就“考场写作时多次使用材料,用足材料,满足写作要求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展示作文题的材料:

北京2012年高考作文题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的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同学就这个作文材料,思考如下问题:

我如何解读材料?

我的立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立意?

我的写作思路大致怎样?

这则材料在我的作文中大概会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

思考又分两步:先要求同学独立用笔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记录。与此同时教师巡视强调,前一段强调独立思考,后一段强调记录。

第三,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板书:主题、思路、材料。要求发言围绕这三个关键词。五个小组同学的发言大多从立意角度发表意见,而立意表述角度却并不清晰。比如:歌颂敬岗爱业的精神、阐述职业的神圣性、普通的工作意义不普通、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价值、默默奉献、坚守底线等。这其间教师多次追问,作文中将如何使用材料的教学重点;有个组涉及这个重点,教师就大加赞赏。

第四,发放教师下水作文,要求同学阅读时思考:在“用足材料”方面自己有什么收获或启示。此后,有三个同学发言。第一个发言同学质疑下水作文的现场性,就文中一句“每次当我脑海里浮现他一个人不疾不徐行走在铁路边……”话追问;对此,教师笑笑打断发言,说,还是从文章使用材料的角度去思考。第二发言的同学肯定下水作文能从不同角度运用材料,最后还升华了材料;第三发言的同学则较具体地分析了下水作文某处扣住材料的特点。这时,教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尔后小结性地说:从不同角度运用材料,最后还要有所升华;这点我先前反复说过,还有不明白的,回去好好想想吧。

第五,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有关用足材料”的原则如下:

选准切入角度

生活常识解析

心理逻辑分析

现实生活印证(或对比)

结尾点题升华(或回扣标题、开头)

第六,布置作业,展示如下:

2014辽宁高考作文

夜晚,祖孙二人椅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从上述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师生希望提升应试作文能力的愿望是热切的,但似乎没能如愿以偿。

作为一节作文指导课,选择“用足材料”作为训练重点,并用下水作文作示范,按说应该很有实效。可遗憾的是,实施教学时,教学设想却没能落实处。整节课实质性的环节有二:第一,让同学审读作文材料,然后思考如何使用材料;第二,在让同学审读下水作文,思考这示范文在使用材料方面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这样设计遵从“不愤不发,不悱不启”的教学原则,先让孩子“悱愤”一阵,再来“启发”,应该说愿望很好。

可具体操作时却游离了“用足材料”这个专项训练点,尽管教师在交流中有几次提示发言同学,以扭转讨论方向,但教师的指导似乎也没能掌控好“用足材料”这个专项训练的方向。一开始让同学审阅材料时,教师提出的四个思考题,就有三个游离了“用足材料”,而最后一个瞄准了方向,却让还没行文的同学无从思考。接着教师又特别板书“主题、思路、材料”三个关键词,仍有两个是游离了专项训练的方向。

此后让同学以下水作文为实例,要求其阅读思考,从中获取“用足材料”具体方法。课堂互动却不很充分:三个同学的发言,涉及“用足材料”的只是泛泛而谈;而教师也没有扣住下水作文,来具体示范如何“用足材料”的做法。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展示五条原则,指导也就草草收场了;如此专项训练能提升写作的综合能力,我有些怀疑。

教学初衷在教学过程没有得到落实;大概因为写作的综合性不免会干扰项训练的专项性,而对此缺乏足够思考与把握,以致课堂宏观设想与微观实施构成了矛盾。

要化解这一矛盾,我想可否这样操作:

第一步,展示作文材料的同时就发放下水作文,让同学思考这篇范文在“用足材料”这点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第二步,师生互动,教师结合同学的发言和范文,具体分析范文是如何“用足材料”的,在此基础上再归纳“用足材料”的一般性原则;

第三步,再展示训练材料(布置作业的),让同学按照这一般性原则去实践“用足材料”后,再展示交流;

最后,再就同学“用足材料”的实践成果(可以是书面文字,也可以是口头发言)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长与短板,进行针对性的小结。

四个环节都不要宽泛地涉及什么立意、思路等其他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写作原本就是很私人化且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不宜“公开”和“指导”的。像这节课,第二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可教师在巡视中不断强调,反而会与其他同学小声议论一样,破坏了写作时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氛围。在无法排除干扰的情境中,写作思考也很难深入;而思考还没能文本化时,就要求回答“材料在我作文中大概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对孩子就勉为其难了吧。

有人以为训练写作能力与生产汽车一样,可以先生产好各个零件,然后再进行组装;即把写作这种综合能力,分解成若干能力点,先进行专项训练,最后再综合训练,以为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这说起来不无道理,但做起来却并非如此简单,何老师这节写作指导课,就再次明证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不同于机械加工,我们还是要遵从教育教学和认识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我的做法是,以自由作文为主,限时作文为辅,以激发培养写作兴趣为根本目的。课堂限时作文,也是先写作后指导,布置作文有训练的侧重面,批阅作文时,则关注这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指导讲评才更有针对性;即便如此,也未必能起到大多的指导作用,但可能要比先指导后写作好些。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