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坚守语文阵地 
2015/5/23 22:00:00

坚守语文阵地

——听孟华民老师“说数”

 

用“阵地”为题,颇有几分无奈;它难以褪去的战斗色彩,总令我觉得说的不是教学。然而,“课堂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又是中国教师难以超越的特色社会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坚守阵地”,也就无奈得很自然了。但我还得申明标题的本意:语文课要像语文课,不能“耕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在这意义上,孟华民老师“说数”,就做到了坚守语文阵地。这节课讲读的是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科学小品中的《说数》,老师的坚守语文阵地,表现在这节课三个的主要环节:认知与领悟、鉴赏与探究、拓展与应用。

进入“认知与领悟”环节老师让同学完成学案中的思考题(文中介绍了哪些数?请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括号的形式标示出来;画出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复平面,并口头说明)。与此同时,两个女生到前台板书;一个用括号形式标示各自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画出虚实两根数轴的坐标图示。此后,教师中肯地点评同学展示的阅读成果,对准确标示的,给予了热情赞赏。

科技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就是训练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而选拔性考试,也常在此设置五选二的考题来检测这种能力。老师首先抓住了这个教学重难点,且淡化考题加入负面干扰项的冷峻,让同学在训练中操作做起来并不那么困难,还能在获取整合信息与展示评析阅读成果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散文阅读或小说鉴赏往往变成了中考高模拟训练的语文教学的现实中,老师这驱除模拟应试硝烟的做法,就更显难能可贵,充分彰显了语文阅读课的本色。

在“鉴赏与探究”环节里老师先提问: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抽象数字的?见到同学有茫然,教师又把问题细化为:课文涉及哪些数的概念?于是同学七嘴八舌回答,教师依据回答,逐一板书:零、π、约率、数轴。接着追问,作者是怎样说明“零”的?同学答“一无所有”“四大皆空”;教师肯定后又追问:除了用道教、佛教术语外,还用了什么手法?同学有的答,还运用成语;有的答,还用了拟人、比喻。教师又就比喻句追问:比喻角度有什么不同?受到启发的同学,很快就能从形似和神似角度去赏析比喻的修辞艺术。尔后教师再次追问:除此之外,还用了什么形式呢?同学找到歌咏圆周率的诗歌后,教师就请大家朗读这首诗,再赏析探究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当有同学指认最后几句“诗人赞之为有情人,道是无理却有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是引用时,教师反问,是引用吗?有同学马上回答,是化用。……

如此访谈似的教学,不但让同学理解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文学语言的神奇,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同学语言转换能力也获得了有效训练。对比那犹如摸彩票似完成四选一考题的所谓“语言基础训练”,老师如此亲和的教学,算是在自己田地里耕耘出了一道语文课的独特风景。

而这节课最美的风景,我以为要数“拓展与应用”一节老师首先展示相关的数字符号,要求同学以此为对象,仿写咏数的小诗。不一会儿,有同学写好,教师就请同学来展示。一男生展示习作,点评同学说写得好,教师追问好在哪里?同学答,也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接着一女生展示“赞壹”;教师赞叹,很有想象力。最后又一个同学来展示,同样即时点评,教师给予鼓励,同学的表达欲被激发起来了。为进一步调动同学语言积累,老师启发同学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熟语诗句等;之后示范用数字表达人生体验:“说找不到生活方向”,可以表述为,“找不到生活的坐标”。于是同学跃跃欲试,各自用平行线、圆周率、交叉线,表述生活体验和人生哲理;课堂即兴的语言表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样拓展与应用,教师把精彩留给了同学,自己却站台下做喝彩的观众;让同学尽情联想想象,既调到语言文化的积累,又丰富了这样的积累,凸显语文课学习与积累语言课程的特点。如果教师只牢记几个应试考点,那么,即便课堂热闹,也只是充斥着争分夺名的厮杀声;而没有老师如此坚守语文阵地的自觉,也就不可能有把精彩留给孩子的最美风景。

显然,要坚守语文阵地,首先就要远离应试教育冲锋陷阵的喧嚣。除此之外,我以为,还须对教师自身保持三点警惕。

第一,被课文的话题所牵制。听完老师这节课,有一位教师不无遗憾地说:听完这节 “说数”的课,说了半天,还不知道“数”是什么;教师应该首先界定“数”这个基本概念。对此,我不以为然,说:您这是对数学课的要求,而这节是语文课啊。记得几年前听过一节初中语文课,也是讲读科学小品文,教师在课堂上,扩展了大量地理气候方面的知识。课后,我就质疑这是语文课还是地理课;授课教师却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否则,无法把语文这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教好。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不否定教师广博的知识对于教好语文的重要意义,但反对这样跟着课文话题走以彰显自己的广博;因为这样的教学,会令孩子云里雾里,不知语文课到底学习什么。这正是丢失了语文阵地的后果。

第二,被自身兴趣爱好所引诱。如果说老师这节课有遗憾的话,那恰恰在由“鉴赏与探究”到“拓展与应用”两节的过渡环节中,教师被自己热爱建筑绘画艺术的兴趣所引诱。引入多条有关数字与艺术关联的名人名言后,又展示巴黎圣母院院等建筑艺术图片,还对数学与艺术的微妙关系赞不绝口;这犹如讲读高中语文必修4里第二单元议论文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大谈雕塑艺术的虚实,把语文课变成了艺术课一样。我自己也曾因为对现代历史有兴趣,在讲读《遨游建筑天地间》这人物传记文时,“拓展”到《建筑大师梁思成之死》的历史故事中去了,把原定的训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教学目标忘却了,滔滔不绝地抨击极左时代“改造”知识分子的邪恶,结果也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丢失了语文阵地。

第三,被教师的优势姿态所蛊惑。在这点上,老师做得很好。在他的课堂上,教师放下身段,习惯性地让出言语讲台,甘愿在台下做同学听众与观众;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在孩子面前,教师往往天然地以为自己有文化知识的优势,觉得占据讲台,让孩子做自己的忠实听众观众甚至粉丝,都是理所当然的。中学语文课,无论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还是规范言语背后的思维,乃至提升思维承载的思想文化,其实践性都非常强,脱离孩子自身言语实践感悟的纯言语技术的讲解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正如李镇西老师强调的那样: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克制自己的“表达欲”。(见2015年第4期《教师月刊》第22页)而要做到这点不容易。事实上,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自觉不自觉把保持优势姿态,以为这就维护了教师的尊严。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心态与身姿,才导致教师往往只专注孩子的劣势,而无视孩子生命异样的精彩;膨胀着自我表现的欲望,又无端占据了孩子用语言展示其精彩的舞台。语文课饱受诟病的低效,也许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此。放纵展现自身精彩的表达欲,高耸教师优势的身姿,也就丢失原本应该坚守的语文阵地啊!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