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没有听到孟老师的课,我却怪罪他没及时提醒老夫,因此,便“警告”他必须“补”给我个机会。刚好有外校听课的,我就乘机闯进高一(4)班教室。对不速之客,孟老师似乎视而不见,仍我行我素,连上课起立问好的仪式省略了。尽管如此“不屑”观课者,但他对孩子却始终保持谦恭和蔼的微笑。走上讲台,就笑笑地说:走进4班教室,我就想到上届同学读书的情景,那情景好感染人啊。如此开场白,完全不像设计好的,倒像朋友见面时闲聊一般随意。
接着就聊到苏轼的乌台诗案,展示有关文字。让孩子读读,读着读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师生对“深文周纳”“指斥乘舆”等词语进行交流解释。之后又提问:一个被贬的人心情将如何呢?那么,苏轼心境如何呢?由此自然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解题。让同学联想《阿房宫赋》,经过对比,发现这种文体发展到宋代,变成了“文赋”,少了对现实的讽刺,多了个人生命感悟。又分析文中“客”这一角色的虚拟性。如此轻轻松松,又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初读课文。
首先全班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孟老师就插入解释,并板书诸如“棹”“嫠”等生字。读后,让大家自评读得如何?同学说:不好,没有感情,节奏不明。孟老师笑笑,问我们班哪位同学朗读好,请他来读好吗?孩子踊跃推荐,一个男生很自信站起来,朗读了课文第一段。同学点评,只是泛泛地说读得好。孟老师追问,好在哪里?有同学说读得有气势。教师再追问:那句有气势?同学答: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孟老师再次追问:这句真的应该读的有气势吗?
同学们已从老师的追问中感到自己评说不到位,这句话似乎不应该那样“有气势”地读。于是又推荐了女生表情朗读,她虽然读得较认真,显然还是没有读出原文的味道来。这时孟老师才提出朗读的一般要求,并板书:词语,抑扬顿挫;句子,舒缓徐疾;语气,轻重缓急。由此,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
第四,理清思路。
孟老师首先让同学想象自己从某个旅游景点回来,要写一篇游记,一般会写什么?同学七嘴八舌回答,教师将其回答要点板书为:景、事、情、理,人文历史。接着孟老师逐一追问课文各段写了什么?同学应答如下:第一段,写景;第二段,写事;第三段,(同学没有统一的应答;孟老师说第三段也许是个难点,咱们先则跳过);第四段,写理。
最后孟老师小结课文的谋篇布局,指出其思路为“由事写景——缘景生情——披情入理”;并说明不同文字的诵读一般方法:叙述性的,语气自然平缓,流畅即可;描写性的,要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来确定高低起落和节奏;而阐发理趣的,则要读出探讨劝谕的意味。有了这一般性的指导,同学开始跃跃欲试,教学渐进佳境。
第五,精读第一段。
孟老师还是先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景?同学答:清风、明月、江水、白露等。有同学把“苇”也算进来;教师追问后,同学们马上明确,“苇”是小舟的喻体。接着孟老师说:大家想象一下,有这么一些景物,可以构成怎样一副图景,形成怎样的氛围?之后同学带着想象朗读了第一段。这遍朗读无论轻重,还是缓急,都把握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孟老师又给予更具体指导:记事的句子应该读平实些;而写景的就应该有情感,事实上,这些写景的句子里都饱含者作者的情感。又问:饱含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呢?有同学随口说:悲伤。教师追问后,大家才意识不对,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情感。
于是再次朗读时,课堂变得沉静起来,孩子们随着朗读声也开始真正进入了文本,气氛与先前的“活泼”迥异。对此,孟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又指出某些不足,并示范朗读,最后重读一遍;这一遍可以说,孩子们已经走进了苏轼夜游赤壁的境界了。
至此,孟老师才提示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文言词(之、如等),布置课后请同学积累课堂上涉及到字词基础知识。一节课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结束了。
这节课“以读带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它没有胡里花哨的“创新”,很常态;聊天式地交流,很真实;“学”而知“困”,“困”而施教,调动生命经验,在反复朗读中去领悟文本的真情,很有效。刚开始,课堂还有些“闹”,慢慢地就沉静下来,同学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因此,最后声情并茂的读书声,正如孟老师开场白里说的那样“很感染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