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语文课的最佳状态
2015/11/30 8:25:00

语文课的最佳状态

——老师讲读《赤壁赋》第三课时随记

 

这节在前两个课时完成第一个工具性(整理文言知识及考点)教学目标后,来实现第二个人文性(像苏东坡一样突围)教学目标:通过评析苏轼、屈原、贾谊、司马迁的“突围”,让同学获得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启示。为此,这节课主要有如下环节。

第一,评析苏轼人生。

教师首先展示问题:

依托本文及相关资料,请谈谈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色彩的。为什么?(4个机会)

①“乌台诗案”之前;②来黄州之前;③来黄州之后。

接着有四个同学发言。

第一个发言:我认为“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赤色”,因为他写的作品热情洋溢,豪情万丈,而对朝廷也可以说是赤胆忠心。

第二个发言:来“黄州之后”的苏轼是“绿色”,因为这里绿水青山,苏轼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教师点评时补充道:到了黄州,苏轼他实际上也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绿色也是生命的颜色。

第三个发言:我以为苏轼来黄州之后是“紫蓝色”的,即渐变色的;先前他“红得发紫”,经过屡次挫折,苏轼一改过去的尖锐张扬而沉静起来。教师点评时补充说,先前漂浮的人生逐渐积淀为文化;又请一个同学评议赋分。一男生评议说:我给她四分,因为她说出了变化;之所以扣1分,是因为她说“渐变色”不明确。此时教师追问开始的发言同学,并启发回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问,哪些句表现词人豪放积极向上的,哪些句子又表现词人消沉遁入道家哲学。

第四个发言:我说苏轼“来黄州之前”是“青色”的,因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是不同凡俗的……教师点评时赞叹发言同学的勇气,但又说,我没有听懂。此时本组的另一个男生试图补充,说:“青”就是比其他官员更有才能,一方面因为太有才华而遭人嫉妒,另一方面也因为敬佩他的才华,才有人来保释他,连皇帝也因为祖母喜欢苏轼才没有杀他。

同学发言后,教师展示余秋雨对苏轼的评语如下: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并请全班朗读这段话。

第二,选择突围方式。

教师首先展示四个名人的突围方式如下:

对于他们的突围方式,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6个机会)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投水自绝;贾谊—怀才难施,忠君不遇,郁郁寡终;

史迁—惨遭羞辱,隐忍苟活,成就史记;苏轼—才高被妒,连连受挫,随遇而安。

接着教师特别指出这六次发言机会要让给没有发言的同学,于是先后六个同学发言了。

第一个发言:我赞同司马迁的突围方式,因为他把遭受的奇耻大辱只视为“小节”,而耿耿于怀的是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使命;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

第二个发言:我也赞同司马迁的突围方式,虽然他对现实绝望了,但却仍不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最后给我们后人留下这样一部伟大的《史记》。这位男生发言反反复复,甚至支支吾吾,说得不很清楚,他发言时,下面有同学都忍不住笑,但教师却很“武断”地给了满分。

第三个发言:我赞赏苏轼的突围方式。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像司马迁那样写史书,但面对挫折,能像苏轼这样连连受挫却随遇而安,很平静地生活,也非常不容易。

第四个发言:司马迁受那么大屈辱,但因为心中有信念,什么挫折也阻拦不能他;而苏轼随遇而安乃至绝望,并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此时教师插话:是的,信念非常重要;一次我被竹签插到手指,疼痛难耐,可是江姐受过酷刑,敌人把竹签插进她的手指,十指连心,那是怎样的苦痛啊,没有信念能坚贞不屈吗?有信念才能突围。

第五个发言:其实苏轼还是有所作为的,他毕竟为后人留下那么多不朽的文字;屈原认为人格比生命更重要,这也是值得敬仰的,但贾谊那样则不行。教师插话:屈原的突围,除了给我们留下一个吃粽子的节日外,我觉得他那种突围方式还是不可取的;我们同学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都不应该不负责地走那条路,要知道你的生命不只是你个人的。

第六个发言:其实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品质,屈原重名节,贾谊忠君,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使命,苏轼随遇而安活得精彩;我可以用一个字总结他们,这个字就是“怂”。对此,教师疑惑,要求发言的同学进一步解释;这个同学就解释说:这个字是“从心”,也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做的意思,这是特别的解释。于是教师板书了这个字,下面响起掌声。

掌声过后,还有同学要求发言,其中最先发言的男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要加分,只是很想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司马迁虽然自身遭遇不公,但是他在史记中却能尽可能地客观地记录历史,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接着又有一个女生举手发言:司马迁写作史记,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为了完成父辈的使命,是作为史官自己的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写历史……

由于接近下课,教师笑吟吟地打断发言,简单小结,以表扬为主,尔后转入最后环节。

第三,书面表达方法指导

教师承接上一环节小结同学发言,进一步指出:刚才发言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很好,但不足的是,有的表达还顺畅,条理不够清晰,那么,下面请同学在课后整理思路,把自己的选择“突围”,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又展示写法指导如下:

首先概述“我的黄州困境”;其次陈述自己的解决方法以及结果;再次假设我采取其他做法将会如何;再次继续假设如果我的偶像(或者马云、林肯等等)遇到这事他会怎么做;最后谈谈认识。

对照展示的文字,教师逐条阐述清楚。下课时,老师不忘提议同学转身给后面听课的教师送上掌声,以表谢意。

 

我以为这节课达到了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其最佳状态主要表现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表达的冲动,而且获得表达机会的同学,其发言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最佳状态,我以为在于教师:第一,课前准备充分,不但拟制了贴近同学的讨论话题,而且为他们提供相关资料;第二,课堂上,采用小组计分比赛的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同学发言的积极性;第三,发言过程中插话点评,机智点拨,热情鼓励,营造出非常好的互动氛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注意避免发言热闹的“精英化”,有意制约会说能道的“强势者”垄断话语权,照顾发言的“弱势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譬如“武断”给满分,使课堂教学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公平和“大众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