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搜索
请正确填写你要搜索的日志:
开掘意义  功夫在试题之外
2011/9/19 18:01:00

开掘意义 功夫在试题之外

     -----2011学年毕业班工作会议发言稿

 

年级的总体目标已经根据入学成绩等要素确定下来了,但年级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学科目标达成的支撑,更直接的要求是,各学科的一本、二本A、二本B、专A的上线率应该与学校总体目标大致相符。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做得最多的工作可能就是习题训练,也即所谓俗称的“题海战术”。近年来,这个词,往往是一个受批判的负面概念。之所以负面,是因为学生思维往往被大量的习题弄得支离破碎,学生的心理被大量的习题搅得疲惫不堪,学生的时间被习题挤得滴水不漏,总之,学生成了机器、习题的奴隶。但是,高三的复习是无法绕开做习题的,因此,讲究“战术”的习题训练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那么什么又是“讲究战术的习题训练”呢?或者说习题训练应该注意什么要素呢?

 

首先的问题是教师对习题的选择取舍问题,也即量化、简化、优化组题、选题、设题的问题。一道练习是否值得让学生去做,教师必须对它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认知。做到这一点一个终极的标准是此试题在高考试卷中应该的“逻辑位置”。这就要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因为所有的高考题基本都由大学老师命制,(命题组是一个小组),所以,最好的模拟习题就是往届高考题。这些大学老师,术有专攻,命出的题目是有学术理论根基的,其学术性、专业性、原创性就与市面上推销的由几个研究生或中学教师创收黏贴复制出的题目有本质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研究大学教师命题的基本思路和依托。我认为研究的一个路径可以是:从学科哲学、命题研究专集(报告)、考试说明入手去分析、归纳、总结。要找到这类专著不难,比如语文学科就有潘庆玉的《语文教育哲学导论》、潘新和的《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东莞语文教师沈凌《新课程语文高考命题与应试》,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专著(数学:王金战《学习哪有那么难》也可供参考)。当然,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针对我们的情况,具体的着力点可能还是要放到对教材的消化和融会贯通上面,以免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但即使是这样,教师的视点还是要放在高处的。比如文言实词、虚词的复习,《考试说明》上列出了实词120个,虚词18个,于是相应有学过的含有这120实词含有18个虚词的学过的文言文句子罗列(多为解释加点的词)的练习,把它们印发给学生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老师仅仅着眼于学生是不是能够正确解释每一个实词或虚词是不够的。学生之所以要训练这些支离破碎的文句,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基本读懂陌生的文言文段,教师至少要着眼于这一点,因此教师主体引导作用就在此凸现出来了。如果孤立的看,这120个实词、18个虚词引出的句子以平均每个至少5中解释来计算,将近有千个意义的解释,这就容易让学生犯难或已经把他们弄糊涂了,因此教师就必须把它们简化,以便让学生有底。这时,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如根据汉字的表意特色,对实词的解释是可以根据其形体、偏旁部首进行因行求义的(倒过来也可以:因义求形),至少可以猜出或推断出它的意义范围;还可根据现代汉语词汇多音节的特点,在单音节的文言词上添加一个语素来解释它们;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总之要量化、提升,不能简单的把试卷发下去,然后公布答案完事。杨艳君老师的“葵花宝典”——生物试题选编给我们有示范意义,她的做法实际上还给我们带出这样的问题:比如某科要考120分真的需要那么多资料要做那么多的习题么?

 

第二点是重评改,要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在讲评中对症下药。练习离不开讲评,但讲评课由老师唱独脚戏公布答案或演示解题过程其作用是有限的、被动的。练习发下去,仅简单的要求学生完成是不够的,有很大的可能是,学生并没有做:一是不会做,二是没有时间做,也可能是惰性偷懒不做,总之就是没完成,这就要通过批改发现问题,追踪他们未能完成练习的具体原因。这样才能决定后面布置什么、布置多少、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抽象地看,学科课程本来是从学科的角度认识把握这个世界和自身的,构成现代学科课程的基点是形式逻辑,(数学就是最纯粹的形式逻辑,牛顿的物理学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的,等等),学生做习题出错了,根本还是思维出了问题,往往是违背了基本的形式逻辑规律,或违背同一律、或违背矛盾律、或违背排中律,总之是思维不清晰、不精准、不流畅、不深广等等。我们备课应该多从这些方面着眼,从具体的题目着手。在我听的一节化学复习课——复习化学键的内容,老师抽查学生练习,发现题目做错了,可见学生对课本的基本概念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老师可以考虑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理解透彻?还要进而思考:阻碍学生理解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当然老师在练习讲评过程中联系教材是可取的必要的,但必须追踪未能掌握教材的原因。分析学生练习出错的原因,可能就是学生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元素电子、化学键之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需要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把握,眼见不一定为实、眼不见不一定为虚!

 

第三,引导发现试题的味道和解题的乐趣。新东方老罗的讲评艺术曾经风靡一时,他不仅在讲题目答案,也在讲(或者更多的)人生、社会,自我解嘲,针砭时弊,妙语连珠,才情汩汩流淌,真正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学生得到的不仅是ABCD的答案,还是求真、向善、尚美的熏陶或感染。一般老师可能没有他的那种功底达不到那种境界,但同样给我们启示:教师没有必要把自己搞成知识的代言人或判官,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其实有一种让人如坐春风的表达方式,传授知识必须注意表达效果的。再者,就每一道具体的试题来说,应该是、可能是本身就是美的或者由美的元素构成——是抽象美、机巧美、智慧美,比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就是一个优质的考题。说它优质首先是它容量大,它本身契合现象学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回到实事本身;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次是让每个人均有话说。每年的高考题,还是值得咀嚼分析的,分析题目背后命题人的预设、意图,结合我们的日常教学,是可以总结出许多启发和思考的。总之,对考题,我们必须赋予意义:或批判、或引申、或拓展、或设疑等等。

 

学校目标、学科目标要实现,关键在课堂,包括晚自习和晚自习之后的一个小时自习。在这些时段一定要让学生快乐和心甘情愿,就必须赋予这些时段积极正面的意义,让学生的能看得见、体会到自己的复习收获,这样,他们才能够坚持下来,否则,单调枯燥的机械做题,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longfeipeng |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开掘意义  功夫在试题之外
2011/9/23 20:44:00
jianhuile“教师没有必要把自己搞成知识的代言人或判官,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其实有一种让人如坐春风的表达方式,传授知识必须注意表达效果的。”此言极是。
jianhuile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