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搜索
请正确填写你要搜索的日志:
当我们在说复习的时候,我们其实在说什么? 
2012/9/8 9:25:00

当我们在说复习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用一年的时间复习迎考,普遍的感觉就是时间紧迫。最让人纠结的是:忙了一年,似乎收获并不让人满意;更有甚者,在开始一个月或三个月,还可以勉强耐住性子,一旦觉得似乎不见成效,就干脆放弃了,高考就成了陪考——陪别人考试,真真应了朱自清的那句话:快乐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造成这种被动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考生虽然是在复习,但其实他们并不明确复习究竟是什么或者复习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     我们在说“自我管理”:

首先是情绪管理:复习应考最到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最怕的就是情绪化。人本来就是喜欢跟着感觉走的动物,但人的高贵之处是因为具有理性。作为高中生,应该建立了初步的理性,但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化表现还是很突出的,比如:在考试或练习的时候,一碰到难题就放弃;一说到考试就紧张;一看到分数就焦虑。理性的面对难题,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是这样:难题究竟难在哪里?即使错了也要搞清楚错在何处。而不是责怪、抱怨、回避、放弃。在大学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的当下,耐心与毅力显得格外的重要。

 

其次是时间管理:对某个人来说,复习的时间可能是不够的、紧迫的,而且可能永远也是不够的、紧迫的。但对所有的考生来说,这就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大家都一样,无所谓够不够。要紧的是,在这个规定的时段内,你如何完成你自己的规定动作。也就是说,要在单位时间内,效益最大化。因此,对时间的统筹安排就十分重要。有几个特别的时段要特别提醒:晚自习的充分利用以及晚自习之后的两个小时;午休一定要休息好;星期六晚上星期天上午体育锻炼,“忘”掉试题、课本,让大脑清盘;四十分钟课堂把课本、资料、笔、草稿纸准备好,不浪费课时、不做白日梦,等等。

 

再次是物品管理: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善于借助工具,我们的工具就是课本、笔记本、作业本、试卷、文具等,门类多,所以要分门别类,容易找寻,课桌的清爽,往往反映一个人思维的清晰。

 

二、     我们在说“思维整理”:

我们在写作文或者在做试题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无从下笔,不知从哪里入手。勉强下笔,又往往词不达意或破绽百出,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会想,是思维出了故障的结果。一个人,只要两眼一睁,脑子总会象跑马场一样有无数多的想法涌现,但这些想法多数杂乱无章,最好的也往往只是灵光一现而已。那么什么样的想法才有价值、有意义、有力量、有效果呢?这就要把你的想法用一根绳子穿起来,穿起来了,就成了思维(维:绳子)。这根绳子就是各学科的概念,所以,要学会用学科概念进行思考。世界上之所以分出那么多的学科,实际上每个学科,就是认识这个世界把握这个世界的一个方向或工具。这些概念是文明文化的结晶,有了它们,我们的思考就有方向、有效能。因此在复习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的时候,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然后用这些概念组合或整合成学科知识网络,在组合或整合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体验、思索、探究(推理、论证、质疑),这样,这个网络就活起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要特别强调用笔在草稿纸上思考。因为思想是抽象的,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把它物化在纸上,你才能修正、添加、完善。

对中学学科而言,学科概念是可以量化的,甚至是屈指可数的。我们不是要求死记这些概念。要理解,要会用。智力的三个要素:记忆、理解、创造;记忆是基础,但你记不过计算机,也没有百度灵便;理解才是关键,一个概念或知识点,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两个客观的标准是: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清楚;讲评过的试卷,你重做一次准确率100%。能够做到这点,可以说你就理解了。

 

三、     我们是在说“高效做题”:

迎战高考离不开做题,于是就有了“题海战术”这样的说法。我要强调的是,即使是“题海战术”,其重心应该是“战术”,而不是陷入题海中被题海淹没。书店里、网络里各种试题多如牛毛,你是做不完的,因此选择哪些题目进行训练是关键的一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最好的模拟试题是上一年各省和直辖市的高考题。这些命题人术有专攻,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高屋建瓴把握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尽管高考命题每年都会在网上引起讨论或批判,但高考题还是体现了教授们的学术水准。不是市场上书商请几个研究生、中学老师用“剪切”“黏贴”拼凑的试题能够比拟的。

琢磨以高校教授为主体的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命题理念、命题根据,并把你琢磨出来的心得写在笔记本里,做题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一开始就做高考题,可以效果并不见佳,因此,有几项提醒:一是教材不能丢:以教材为本,不能丢掉教材“闹革命”,要结合课程标准来重读教材;二是考试说明要精读:以考试说明为纲;三是关注上一年高考年报,这是答题的重要参照参照。

从抽象的意义上看,我们还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题目是什么?简单的说,题目是现实问题、现实情景的假设或再现。答题的过程,实质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题目做对了,说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是符合逻辑的,是能够得到认可的。这个过程,是你聪明智慧的物化和外现,因此,在做题的过程中要看到自己的智慧、学会欣赏自己。做题与做事本质上是一样的,支撑他们的是背后看不见的思维。而思维是训练出来的,如同体操和篮球,要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姿态。

 

四:我们是在说“生涯设计的重要积淀”

考试不是敲门砖,但只有经由考试,你才能够获取登堂入室的门票,作为一项选择人才的工具,在当下舍此还真难找到另外更公平公正的挑选工具。我想,作为学生,连考试都不会,其他也好不到那里去。有了考试,就有了正式的、权威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

我曾经与一位参加过高考命题的大学老师聊高考命题原则,他说,很简单,要考的肯定是上了大学还有用的。这句话说得抽象,但很值得琢磨:在各学科,什么东西是上了大学还有用的呢?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表现技能。所有的这些,我们可以概括为“心智结构”。我也曾经询问一位大企业的人事经理为何招聘时主要看重是否本科而不太计较具体专业,他说,我要的是本科生应该具备的这种心智结构,因为在现实碰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具体的,有了完善的心智结构,解决起来就好办了。而大学就是专门培训这种心智结构最好的处所。所以,有人说好的高校给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供三代人享用,也很多人都说过:没上到好的学校、遇到好的老师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当下的努力和坚持!

longfeipeng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