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搜索
请正确填写你要搜索的日志:
关于编制导学案的几个问题 
2013/2/15 20:19:00

关于编制导学案的几个问题

 

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再到学案、导学案这个变化的过程,大致反映近年教学变革的基本轨迹,也是推行新课程的果实。世道人心变了,课程变了,教材变了,必然导致需求的改变,需求已改变,供应当然就要调整,否则就会供需失衡导致危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民主看成是一种政治追求或制度安排,而实际上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态度。从教学的角度上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何尝不是民主化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呢?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高科技缩短时空距离,电子网络快捷传递或获取信息等等,其实就自然而然地解构了作为传统的、哪怕是虚构出来的所谓“师道尊严”。如果说,教书这个职业必然需要尊严,那么,在当下,每个教师教学所需要的“尊严”,只有靠自己去重构。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你可以依赖传统的资源并不太多,而且即使有,也往往不可靠或者抽象不可用。从课堂上看,简单的、最方便操作的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布置大量作业的模式已经基本失灵!心里学的研究结果也再三表明,单向的“我讲你听”的模式,对传递信息达成理解,效率最小(学习的金字塔效应:视听的效果只有5%左右)!我在随堂听课中也发现,某些教师上课只有几张PPT,没有书面的设计或教案学案;而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PPT,做得再精致,也仅仅是辅助,没有书面的思考,是难以达成对复杂问题、具体知识点理解与融会贯通的。用书面表达有两个好处:一是澄清思考,二是使思考更为深入完善或引出新的思考。几张PPT,很难达到上述目的,何况不少PPT只是教材上一些关键词的位移——从教材上搬到PPT上而已,对以教材形态呈现出的知识形态——学生往往有理解障碍——并没有进行加工、改造、整合、优化,没有把教材呈现出来的学科知识形态,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态,这种常规的操作,对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基本上就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每况愈下的,这也是高考没有大的突破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期推行导学案,就是想在这一点上有突破,通过导学案,能够走出教学困境,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一、     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的几个基本模型

本期12月底,我和几位科组长在深圳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导学案编制与使用专题研讨会”,会上有三位专家介绍了导学案编制的经验:

1、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区教育局副局长韩吉东,潍坊五中原校长,他在此作了深入的探索,他认为,导学案(新授课)的构成是: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达标检测,课堂反思,资源运用

2、          山东乐昌二中教研室副主任何久明:271导学案——铺就高效课堂快车道,他说:导学案是学习的指南针,路线图,方向盘,不是教案,也不是教辅(腐);是工具,是模式,不是剪刀加浆糊;是昌乐二中的经验积累,是昌乐二中的资源和专利。

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三案”并举:预习案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预习自学,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准备;探究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强调学法指导,重在“导”字,解决“会学”的问题;训练案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的载体,立足实然目标,解决学会的问题。

271高效课堂三段:预习自学(课前),高效课堂(课中),训练拓展(课后)。

271高效课堂六步: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二度探究,分组合作讨论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自我完善训练提升。

3、          南京东庐中学副校长徐晖:讲学稿的探索与实践(略)

讲学稿的重点是学习要求(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和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当堂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两个板块。

 

二、     以上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不论是导学案还是讲学稿,它们共同的特色就是

1、          都是推行新课程的载体和手段,且都取得很好的效果。都强调面向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具体的学习障碍、解决具体的问题;主要解决两大问题:教材内容教不完,学生作业多做不完,总之,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

2、          对教材学科知识的陈述作出自己的加工、改造、整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习惯

3、          科学化:具体,尽可能量化,便于评价测量,注重及时反馈和反思,注重学习策略上的导引,利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纠偏而生成。

结合本期我校推出的导学案公开课,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修正,在此举几个例子:

 

1、          关于目标、学情等表述的问题:

某节地理课(常见的天气分析)的学情分析:

天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于存在于身边的各种天气现象形成原因是比较感兴趣的,并有较强的求知欲;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研究和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读图能力还是比较差,对复杂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拣麦穗》的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2)、        品读重点段落,分析人物情感;

(3)、        探究文章主题,培养人文精神。

 

这是直接从有关老师的导学案里摘录下来的表述。在第一则“学情分析”里,作为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个”知识点的学情分析,这段分析显然是缺乏明晰的针对性的。我们可以把这段学请分析放在任何一个知识点上,这种分析似乎成了通项公式,甚至我们稍作修改放到历史、语文等学科上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这种分析因为空泛而失去了指令意义,说了也白说。按学理推测,所谓某节课的“学情分析”,应该分析该班学生面临这个知识点将会碰到什么理解障碍的梳理与推测,有很强的指示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课前预设。但这种预设又是必要的,因为它决定老师如何处理教材让学生达成最快捷的理解和知识建构。因此,某一课或某一个知识点的学情分析,只能是“这一个”!

 

第二则目标设置的表述,其实也可以进一步量化优化,让其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比如: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如何概括文章内容才是问题的重点。而为什么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则是另一个问题了;文章的重点段落有几段,为什么是重点?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分析人物情感?分析人物情感学生能得到什么?如何探究文章主题?就本课而言,应该培养人文精神的哪一点(环节)。而且,把这些问题一展开,你就会发现,一节课四十分钟,真正有了难于承受之重!由此可见,这类目标的设置其实是“虚”的,这种虚设的目标,对目标管理又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呢?

 

前不久,听了一节写作辅导课,该老师最后的总结是:唯有思想升格,作文才能升格,唯有思想深刻起来,作文水平才能提高。这说法当然不能说不对(甚至非常正确!),但非常遗憾的是,该老师在此前并没有详细讲解思想如何升格,而是离开写作本身去泛泛谈写作,写作这么复杂,一节课究竟能谈多少?对中学生而言,“唯有思想升格作文才能升格”的道理不难明白,难以明白的是:思想如何升格!其实思想(动词)是有方法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提供案例的。舍却思想的具体方法或案例不提,而反复强调思想升格作文才能升格之类的空泛话语,实际上回避了问题的关键。此类话语,本质上是话语意义的“空无”,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是教师应该十分注意规避的。

 

2、          关于满堂灌、满堂问的路径依赖问题

本期的导学案公开课,并不是要评出一个三六九等来,而是通过公开课提供话题、范例、操作方式,我印象深的课有:廖芳、张绍平、曾萱、殷庆国、陈晓勇等老师。但正如市教研室的调研听课一样,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一节课我做了统计,老师从上课讲到下课,除去中间的几个学生的提问,至少也讲了35分钟以上!学生学的过程、学的过程有什么问题、学得如何没有呈现,总之就是看不见学生:老师讲的唇焦口燥,学生听得呆如木鸡,学生在下面既不翻书,也不记笔记,其效果肯定好不到那里去的。他们不捣乱或打瞌睡已经是对得起天地良心了。老师不能够做学生学科兴趣的杀手!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小学、中学、大学讲课精彩的老师至今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我还听过一节初中历史课,讲的是抗日战争。我认为,授课老师应该更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因为没有考试的约束。完全可以利用初中生源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冒出火花来。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的主流文明里,历史是科学,是逻辑推演的结果,因为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求真。虽然有克罗齐的“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之类的睿智,但历史绝不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者可以任意捏拿的橡皮泥。西谚云:读史使人明智。中学开设历史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思辨能力,所以,学习历史,不能满足于书本上已有的结论,我们更要了解这个结论是如何的出来的,不仅对过往有理解和同情,更是要用之于预测或者指导未来。同时,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也是指导我们当下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就抗日战争这一课而言,应该是热点问题,不少军事网站都有有关专题,在中国抗战6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有一个重要讲话,对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贡献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结合海峡两岸的现实情况,此类话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今天钓鱼岛的局势,更值得我们去思考。有学者比较日本学校的历史课,发现他们的着眼点并不局限于某些历史细节,有一道日本小学的历史(关于中日战争的)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预测的是下一次中日战争的情况,有一位小学生甚至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下一次中日战争就发生在2015年!看看今天钓鱼岛炽热的即将擦枪走火的局势以及日本右翼的狂躁,不得不佩服这位日本小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这应该才是历史课的本质。前不久,我还随堂听了一堂高中的历史复习课,课堂上还是只听见老师在强调一些大而化之的条条框框,而且老师至少三次抽象地强调背诵,整节课显得空泛,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抽象思维的训练,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试想,语文课上,朗朗上口的诗歌他们都背不了,还再三强调去被历史,可能吗?所以这种指令就是无效的指令,学生的评教能好的起来吗?

前不久我和校长同时收到高中某位家长的投诉:作业太多,要求换班,这也充分说明传统方式已经失效,题海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必要的训练是必须的,但要有方法让学生做得心甘情愿,有收获、有愉悦,自然就会越学越主动。我们要多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我们也是曾经的学生,如果老师的课讲得枯燥,也即没有赋予知识意义,没有帮助学生发现并找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那真正是一场精神折磨啊!

 

三、     以导学案为突破口提升教学质量

1、          改革评教办法,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关注或导引。

2、          教师个人以所任学科某位已公开出版教学专著的著作为蓝本,关照自身的教学行为。

3、          按周次或章节、单元编制学案,思想变成文本;PPT回归其本来的辅助位置;随堂听课时请上传学案给听课人。

4、          继续推行导学案研讨课;定期举行相关讲座。

5、          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业务进修。

longfeipeng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