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搜索
请正确填写你要搜索的日志:
与本区部分同仁聊天 
2014/5/23 11:05:00

自媒体时代的“读写娱乐制造”片段

 

一、         缘起: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读书

 

1、              化学科组长的话

 

第一次上高三,学校举行公开课活动,同组的一位语文老师在讲鲁迅的《文学与出汗》,下课后,化学科组长对我说:还是你们语文老师好啊,有教参,认得字就行!我知道他说的是语文老师照本宣科的问题,从此,这番话就刺激我思考:如何才能让语文老师不只做传声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如何才能体现语文老师的专业性乃至个性。哲人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专业语文教师假借的外物是什么?书本,肯定是重要选项,因为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思考和教学,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2、              俺村老叔公的话

 

刚参加工作不久,村里的一位老农长辈问我工作情况,当他知道我一周只有12节课时,他关注的是另外的问题: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玩啊!在他看来,教书只是上课(每天90分钟!),备课、改作业、自修都不必考虑,甚至是多余的,都已经大学毕业了,还修什么修?!

他是长辈,我不好跟他解释或者争辩什么。但语文教师并不因为每天只有两节课而轻松,语文老师的功夫显然是在课堂之外的,或者说是课外的功夫决定了课堂的功夫。教书,每天必须跟书本打交道,因此读书既是职业要求,也是宿命安排。所以说:教书是个良心活!

 

3、              面试三问题

 

大概是1999年的一天,《羊城晚报》发表了一个惊雷: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是一句刺耳的话,虽然为了吸引眼球(报纸好卖!)带着情绪,但中学语文和语文教学显然是出了问题的。(当然很少有人进一步这样追问:误尽天下语文是什么?)作为当事一方的语文教师显然是有必要反思的。回顾自己以前的教案,当看到自己把某一个伪问题当成真问题煞有介事地强调时,还是颇为羞愧的——那可真正是谬种流传啊!

 

教书传授知识是要有依据的,所谓知识,包括两个部分:知(客观)和识(主观),仅仅凭经验、凭直觉、凭灵感是不够的,也是不可靠的。鉴于此,我在教师面试时,往往与应聘者聊三个问题:

一是:说出三本影响你最大的书;

二是:你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三是:你有没有以后的读书设想与安排?

 

出乎意料的是,三个简单的问题,往往答非所问。一般人没有时间读书可能是事实,但我想,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没有心情。因为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个苦差事。我们那有“老师教我读书,我教老师打野猪”的童谣,在自嘲和幽默里稍稍解构一下读书的苦楚!

    前面提到,翻检自己以前的备课本,自己还是很汗颜的:由于技术含量和学养的不够,常常把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煞有介事地当成问题!恶果是:自己不知不觉充当起权威或真理使者和代言人的角色,无视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这种情况,就把自己搞成了孔乙己第二了。

 

二、         使我受益的几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

 

为了不使谬种流传,一些书就不得不读,谁叫你当老师天天要与书本打交道呢?在我看来,语文就是语言和文本,语文教学就是在文化的背景里,以基础性思维建构为基点(内在),以基本表达(现)为旨归(外在)的活动。所以,我比较关注文化一类的书籍。当然,读书本来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我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不是要求各位如法炮制。

 

1、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

这是一本80年代(再也回不去了?)的书,88年我在一些杂志里看到过零星的介绍,但那时没有网购,可望不可即!99年我在学而优意外碰到,我一下买了5本。

这是一本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也是讨论五四时代重估价值本身的书。作者厚实的学养、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思索让人茅塞顿开,手术刀似地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层层剖析,尤其其中分析论述的老庄哲学对中国世道人心的影响令人耳目一新。

 

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作者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1949年赴台,是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自称“五四之子”,他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致力思想启蒙,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也是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

他本来是学哲学的,对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本来就有深刻的研究,所以,与《传统与中国人》一书比较,该书情感冷峻,视野恢宏,逻辑谨严,推理细密,非正襟危坐是读不下去的。

该书把我读得好辛苦!

 

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重庆出生、香港长大、台湾上大学、美国深造,现为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者自己说,本书是对自身文化“硬心肠的”反省的结果,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从现象本身去寻找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其可能性的扩散以及扩散的形态,也即在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中去观察中国人文化行为的基本结构——这些行为可以是彼此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只要在同一个文化下发生,就有结构上的关联。

如果说上两本书更注重高屋建瓴宏观把握,该书则从微观入手深入内里。

 

4、熊逸《孟子他说》系列

作者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知何方人士。但轻灵的笔调,肆意的勾连,让人忍俊不禁,在不经意间领着你走进黑洞,告诉你黑影之外的东东,有时不免残酷,但却是真相。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了熊逸后,这句话要倒过来说: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

比如:他在封面上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有胆识吧,呵呵!

 

5、端木赐香《叩问传统》

最早在网络上读她的《传统文化讲课稿》,轻松好玩有睿智,网名三糊涂,原以为是个能够喝上两杯“女汉子”,但有一次在她一本书的封二上窥见她的芳容——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原来也属于在大街上打劫她不要用匕首用牙签就足够的知识分子啊!

 

6、肖建生《中国文明的反思》

最早在百度下载的,说要出版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又夭折了,先腰斩又夭折,够曲折的。作者是老乡,也是同学的同事,前不久还说看见他上街买菜,由此可见社会的确是进步了!

作者古道热肠,用现代价值梳理历史,尤其是对宋代文明的顶礼膜拜及其独到解读,告诉我们如何从尘封的史料里去解码和重新编码。

 

7、苏三《文明大趋势》

该书副题为:中华文明及其命运,从地缘出发,论述(推测?)文明的交融,试图从“外面”来看“里面”,虽然也只是里面的人从外面看里面。

 

8、梁鹤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读本书源于本人试图为自己从外面来看里面要找一个起点——外面(欧美而不是非洲)是(有)什么?

作者是加拿大华人,学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荣誉退休后写了本书。早就想从外面看,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直接看老外的思想哲学文化著作,恍惚自己乃方外之人,很难适应那种话语方式理性论述,所以往往如读天书一般,只好找一本“香蕉书”,先拉近距离再说。没办法的事,我们这一代人对西方哲学不仅陌生,而且当年是当毒草来批的!现在看来,心智结构注定是有缺陷的,这年头,这年纪,补一点是一点。

 

三、操练才是硬道理

 

很多时候,读写总为稻粱谋。没办法的事,不为稻粱谋又要为什么而谋呢?每当看到学生的“社论体”作文,尤其是把它们当成优秀作文推介的时候,说实话,我内心涌现一种莫名的悲哀:学生的作文只可以活在自己的作文本里,一出这个地方就死了——你在哪里还可以看到这种“社论体”作文的生存姿态呀!动不动就想教育别人、动不动就想用800字左右来“宏大叙事”,是注定活不成的!

 

所以,与文字打交道的语文老师不能光说不练,何况在自媒体时代,不练就是浪费。因为,这是个扁平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你发声了,你就存在了;你还是沉默的打多数,你就注定是口袋里的马铃薯。

 

在这个娱乐的时代,快乐是制造出来的,打开电视,全国山河一片娱乐,以民生的名义卖药的、以爱情的名义卖广告的、以幸福的名义卖萌的,数不胜数,自己为何不制造点快乐娱乐一下自己呢?老是看脑残芒果电视台之类的那帮“快活人”忽悠,生活是不是太单调了点?

 

前不久,校长说要搞开放日,命令我负责宣传。我在教学楼的楼柱上撰了个对联(伍主任书写)搪塞他:

凤羽高翔琅琅清音皆入画;

笔底深耕耿耿心语总通神。

把草稿给他看,他欣然点头,由此可见,我基本上表达了“诗意学习”、“深度教学”等基本想法。基本上把想象与现实、愿望与现象、老师与学生、梦想与期待等糅合在一块了。因为处在大学校园里面,装一装斯文有时也是必要的!

 

我们校长慈眉善目,常常善意地担心我们在节假日被派出所弄去喝茶或问候,所以极力鼓吹并刺激我们写博客。作为包工头之一,本人也弄了块自留地:重金属高粱地。取这个名,是因为自己本质上是个农民,教书就是种地!写了30多年的教案,觉得还是要搞搞新意思,免得以后老年痴呆。于是,就把一些课文拿来拆卸,凑成“农夫聊地”的板块。比如《锦瑟:重要的是你能够说什么》、《季氏:我是贵族我怕谁》之类,用两个农夫甲、乙之间的对话,试图走进文本的深处。

一个文本例子:(略:详见个人博客)

 

同事读后说:“原来里面的农夫乙不是学生,而是我这个被学生折磨得苦逼的学生……原来启发开导的是我这样圈在文本中走不出来的高中语文老师。与我们这些农民工相处,常怀恨铁不成钢之想,而能放下身段,以俚语白话出之,循循善诱,犹难能可贵。”其实这是拔高了我,我哪里有这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胸怀和境界?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制造乐子,不让自己苦逼而已!哪怕是课文折磨了自己几十年,总有一天我折磨它一回!

之所以弄成非驴非马的对话体,纯粹是为了好玩。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的一个爱好,就是在大街上拉着别人对话;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其实就是苏老爷子的一体两面。我相信,理,只会越辩越明。

 

找了几首诗歌下手,是因为诗歌这种贵族话语形态颇为高级,对这些蜜糖水泡大的孩子似乎缺乏吸引力。他们似乎不相信这种话语的魅力,对贾宝玉林黛玉们玩的菊花诗莲花赋之类的高级短信有种本能的抗拒。他们似乎更容易接受“我好中意中意中意你”之类的直白和率性。你要是告诉他们:“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之类比“好中意”之类的表达效果至少好上十倍以上,他们还是半信半疑。当你再好心提示他们:如果用“好中意好中意”之类的粗俗去哄女孩子会哄一个走一个时,他们反而会说老师你是“乌鸦嘴”,这恐怕就是传说中代沟!

 

语文教学常强调听说读写四个字,其实支撑这四个字的是“思”(动词),也可以这样说,听说读写的背后是思考,这样看来,课文就是训练思考的工具,是砥砺思想力的磨刀石。因此,教会了学生作基础性思考,语文教师就功德无量!否则还会重现“自己在水火中还天真地幻想着要去救别人于水火之中”的滑稽与荒唐。

罗嗦了那么多,一上年纪,废话就多,敬请海涵,欢迎灌水拍砖,相忘于网络——因为网络就是江湖,呵呵,谢谢!

 

longfeipeng | 阅读全文 | 回复(2)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与本区部分同仁聊天
2014/5/31 8:56:00
yanqinxi俏皮。
yanqinxi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与本区部分同仁聊天
2014/5/27 20:52:00
jianhuile赞一个。读书是很私人的事,而很私人的事,交流起来特能满足好奇心。好奇的我,特满足。只是千万以为就获得什么秘诀,要可以效仿;那会贻笑大方了。教书,也应该是有创意的活,是不是也应如此,总以某某模式以推广之,是不是也会弄出削足适履的笑话呢?
jianhuile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