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搜索
请正确填写你要搜索的日志:
那个梦想哪里去了?
2015/1/3 15:10:00

 《学生科技论文集》序言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当问及各年级学生的志向是否当科学家时,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往往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选择愿意当科学家的人数逐渐减少。在幼儿园的小朋友看来,当科学家是浪漫的、神气的、有趣的!但随着学科学习的深入,反而疏远了当科学家这个梦想,可见,想当科学家也是有“难度”的!不是说每个学生一定要当科学家,但疏远这个梦想,在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当下,总不是一件好事。对中学生来说,或许因为数、理、化等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其“难度”——抽象、理性、精确、谨严、细密等等,阻滞了自己的梦想,于是到了高中往往就以所谓的选择文科“合理”地逃避科学类课程的学习。这种想法,其实是短视的、是急功近利的。无论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当不当科学家,科学素养都是必备的,所以,先进的教育体系并不分文理科的。


当我们回避、逃离或者疏远科学时,我们实际上是排斥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及自我的方式,因为许多人也许不真正知道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知识与权力》的翻译杨志说:“科学之所以是最重要的一种人类文化,不仅因为它为人类带来巨大益处,也因为它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态。”


包括中学生在内的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时——比如手机、高铁、飞机——往往忽略其背后的文化根基或底蕴。在消费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娱乐化,不少人甚至容易在碎片或泡沫里沉浮而不自省!直观享乐、即时快乐、表层化之类总是本能、原始思维相关,它们实际上与科学思维是对峙的、冲突的。但人的本能、惰性甚至劣根性,不经由文化的熏染陶冶、整饬修饰,尤其是不经由科学的撞击洗涤,常常会导致人的被动、弱势甚至致命创伤!


这本集子的文章,既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叹,也没有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空泛议论,它们展示的是一种格式——一种求真的“格式”!虽然稚嫩,但实在,昭示着一种努力和坚持。在这个时段,是必须撒下一棵种子进去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很多时候,创新只是一句口号、标签,我们只想让创新看得见,或者为真正的创新添一根柴、点一把火。新课程强调的新的学习方式,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这个集子,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成果或案例,虽然不是试题,但我们认为有别样的意义。


我国已经是经济大国,却还不是科学大国、强国。高能耗、低附加值、甚至低人权(保障)换来的数据,其实是很脆弱的。我们尽力从基础做起。

是为序。

longfeipeng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