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研究与培养”广雅陈允任老师6年来一直坚持的“课前八分钟”
—广州市教研收获与感想
张伟 2013.12.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广雅中学的陈允任老师在2013上学期的第四次教研上面,给全市的化学教师做了一个报告,介绍了他坚持实施八年的“课前八分钟”。无独有偶,我刚刚上完一节以“问题形成技巧”为主旨的实验研讨课,能够提问,学会提问的重要性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了,对于我上的这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在这次聆听报告的过程中,似乎找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有很多,第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些学生不知道提问方式,或者胆子小,或者懒得去问。我们年级的有几个学生就是这样,有一本书叫《别人不好意思害了你》,其实开口提问并不难啊,比登天要容易很多,跨出这一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自己在做学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不爱问老师问题的学生,因为我总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我不敢向他提问。但是我会经常去问我们班的同学,特别是那一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这也是一个办法。所以,我在上课或者辅导的时候,会主动的找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鼓励他提问,或者我提出问题,引出他的疑问。但是,不爱问问题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需要改变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改变一点点,就是进步。
第二个因素是老师的原因,老师的课堂教会了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一些知识点,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找寻这个方法的来历,为什么要这么做,给他们机会提问,给他们时间提问,相信他们。即使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也要不惜时间,因为学会了提问,可以解决学习问题,将来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比得到高分却不能应用来的实际。
第三个因素是环境因素,一节课只有40分钟,知识需要推进,考试需要进行,下课之后也只有10分钟,即使下课和晚自习可以问老师,通常一个老师要照顾很多学生,这样导致一些本来就不是很主动的学生,看到没有机会问了,就暂且放下了。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这样积累下来,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情况。
解决这些问题,陈老师提供了一些经验。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指出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要有任务驱动,带着问题去学习,专注度会提高。以陈老师的课堂为例,他通常在一个星期的开始就布置一周的作业,学生需要一个作业本和一个笔记本,该笔记本是用来预习、反思、归纳、易错题、经典题。前一天晚上需要学生去预习20分钟,带着问题上课,前8分钟,是学生集中提问,学生和老师回答问题的时间。然后花20分钟突破难点,12分钟归纳总结。课后花30分钟完成作业。据介绍,陈老师的学生都很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而且越来越体会到带着问题学习的好处。我想,这需要调动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学生预习需要很强的自觉性,要做到这两点,要有法子内心的源动力。记得曾经在以前上班的学校做过一次班会,大多数学生家境贫寒,他们的源动力都是要赚钱,才能生活的更好,真的好现实。那么家境富裕的学生,源动力是什么呢?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赚更多的钱?其实,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早期一个执着的理想,是为之奋斗的源动力。理想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去追寻理想的路风景是很好的,人生的终点是死亡,我们一直在去终点的路上,为什么不去欣赏这些美好的风景,而是一直想着终点呢?当一个人有了更开阔的眼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启动学生的源动力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目前还不知道。
陈老师还有一个化学沙龙,化学之说文解字,用他自己的知识结合这种游戏的模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我想这和美国优秀教师雷夫的快乐教学有相同的效果。曾经看过两部电影《修女也疯狂》,SisterAct I&II ,正因为玛利亚特雷斯修女改变了人们传统印象中保守、面无表情的修道院唱诗班,引入了摇滚、爵士乐到圣歌之中,所以吸引了很多人进入教堂,净化心灵。我们当然不是要进入教堂,我们是要进入知识的殿堂,改变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也可以让老师们少一些职业怠倦。因为老师和学生都是人,不是机器,多年的重复,热情从哪里来?陈老师的学生有很多进入了清华、北大,可能与这种模式有关。但是清华北大并不是天堂,也不代表成功。我最欣赏的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种种尝试。我正在尝试的“问题形成技巧”还有“化学课题挑战”,都是符合我的初衷的。
不一定每次教研都能听到精彩的报道,不是每一个方法都适合我的课堂,但是,博采众家之长,提升自己,这是可以做到的。我已经开始尝试课前8分钟了,希望下学期继续优化这种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