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21天美国游学之旅,虽路途奔波劳顿,间中偶有意外插曲,作为带队老师,对于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自觉难一言以道尽。在此略作分享。
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飘洋过海,切换到不同国境,接触不同肤色,全然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对头脑本身就是一种冲击。所谓的培养格局,无非就是更新世界观。从书本走到现实,领略世界的另一面,重构自己的对人对事对物的理解。
你看到的,是你的视野,你悟到的,则是你的格局。对于出国游学,所有孩子都能拓阔视野,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培养格局。因为后者,是需要带着思考的。
在美国,我们看到从新生接待日开始,美校方如何将在校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无论在课前召集、课堂活动,户外拓展,任何时候,老师们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按时,守纪,不做任何危险性行为。对比我们经常在学校集会上听到的安全第一,建筑工地前大字标语写着的安全第一,这种融入到全民意识和规范管理里的,才是让人放心的“安全”;在美国,我们还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无价。老师信任学生,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随意地发挥——也许您会认为他们的课堂组织过于松散。商场信任顾客,所以商店里不存在摄像、监控设备——至少我到过的店没曾发现。逛一次商场,与你交流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出口处的自动结账机,若不求助,几乎可以全程自助购物。在另一个大卖场里,不像国内的如影随形,售货员基本不怎出现,偶尔一个主动上来询问是因为恰巧看到了似乎需要某些帮助。餐厅信任食客,所以人们会自觉地分两头点餐、付费。在这点上我有颇难忘的“经历”——我和秦老师初来乍到以为在学校餐厅只要向点餐员出示餐卡就可以点餐,在明目张胆、悠闲自得地吃了几顿霸王餐后,方知道点餐后要到收银处刷卡,过程无人监督,全凭自觉。这让我想起附中的男女厕所,学校敢在厕所里长期提供厕纸,就不怕会出现肆意浪费的人。把惜物、节约的教育融入到升旗讲话中,班会里,教职工的言传身教中,让附中的学生带着“我是附中人”的身份认同感,珍爱学校的一室、一物。最后,我们还能看到多元文化的融合。我们在所入读的学校,所游览的景点,都汇集了世界各国前来的学生和游客。这里有各种发型、着装,各种语言、习惯。你可能会为排队时不小心的一下碰到前面的人而被人建议离开点,也可能需要在打开一扇门时随时留意并为尾随者稍作等待,你可能要敛起你随意打闹的习惯,在有他人的公共空间学会互相尊重。热情奔放的韩国高中生,尊师守礼的日本小学生,独立能干的香港小学生,哪怕短暂的遇见,一个小的细节便能激发文化火花的碰撞。
当见闻增加,人会与以往经验比对,思考随即产生。在UCR学习期间,有两次外出购物游玩时间,当地华人导游,温文儒雅的VINCENT会在介绍洛杉矶的人文历史的时候巧妙地给我们的思考穿针引线。“请大家想一想,你们看到的到底(与国内)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如果你们是**(企业管理者/决策者),怎样做才能更好?”没有一问一答,所有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不带任何提示。提问完后,那留给大家的一片沉默,是分外美妙的时刻。如,他特意安排学生们在同一天参观在美国视为平价卖场的奥莱和高端购物场所西海岸商场,并布置任务让我们思考商圈布局、商场定位、品牌营销、本土产品设计如何与国际接轨等问题。当在脑海搜寻在美游学之旅的片段,回忆时而涌现时而消退,唯有与VINCENT接触留给我的这段记忆历久弥新。
出国游学,并不能给你带来多新奇有趣的课堂,也不会让你有比国内旅游多出来的舒心。或许有适应气候环境和语言沟通的困难,也或许要避免生病,受骗,安全受威胁等,多重的身心挑战恰恰会给孩子带来不一般的体验。陌生、胁迫比熟悉、安逸的环境更能让人快速成长。一旦身心灵受到激活,思维的边界,就被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