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教会学生说理 
[ 2014/9/30 0:34:00 | By: 瓜哥 ]
 

请教会学生说理

 

每届学生进入高中,我的第一堂课都是提问:“语文是母语教学,在完成了初中的学习后,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表达与交流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了,那你为什么还要学语文?仅仅是因为高考要考吗?”我的本意是希望同学们注意,高中语文学习有它的特殊要求,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而语言背后思考、思想、思维这些本质的东西,才是高中语文最本质的能力要求;没有思想的积累和思维的训练,你无法学好语文。相信每个语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怕写作文,教写作是一件很头痛的事。为什么?语文是思想的流露,是思维的表达,没有思想,所以才没有话说;思维不清晰,下笔才艰难,不知所云。

我曾经写过一篇《语老师的尊严》,大意是说,一个高中语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其次才是老师,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者。但现在我看到的,多是讲技术的老师,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的启蒙者。我们很多老师讲作文,多讲如何结构,如何用例,如何写段落,甚至每一段由哪几句话组成,却很少见到老师在教学生如何说理,如何理性认识社会与生活。教育不是灌输,更不是洗脑,教育是启智,是启发学生自己睁眼观察,自己思考和判断;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能力,即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从教多年后,我渐渐明白,我们教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既为眼下的考试,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说理,才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命题。

单就思维而言,中学生作文最易犯的错误有哪些呢?

一是近乎不关注思维。中国人比较喜欢抒情,吟风弄月,搔首弄姿,顾影自怜,情感充沛而思维点到为止。我不知道是不是古典诗歌给孩子们提供了无穷的灵感,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读到不少为文造情的所谓范文,思维都没搞清楚,就在格子里情满于山。现象至上,而为什么会这样,却不大去想,不愿追究。这种小清新的范儿,拿到作文中,尤其是应试作文中,真要命!记得某年南都选登了评卷场权威点评的高考优秀例文,其实就是将“感动中国”的材料搬上去,辅以华丽的包装,矫揉造作,完全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思想。这样的作文能成为范文,其流毒远播,祸莫大焉!记得某年有一道这样的高考题,母亲赞女儿是英雄,而女儿不想做英雄,其实这道题太胡扯了,她们口中的“英雄”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连概念都理不清,我真不知道高考试题怎么能出现这种错误。

二是立论有意无意忽略整体,忽略背景,导致观点偏颇。比如某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是讲一位油漆工顺手把船上的漏洞补上了,避免了灾难,于是就有考生归纳出“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必须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才能成立,观点当然就与材料相去甚远。通常说细节决定一切,是有针对性的,其隐含的前提是整体上是有序的、科学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此时细节就是成败的关键,甚至是决定一切的。孤立地、笼统地、不加任何限制地讲细节决定一切,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整体材料阅读理解上不科学,无序,问题多多,其失败就是注定了的,此时的细节再精致,也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议论文的立论应该是全面的,这里把隐含的前提排除掉,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片面立论。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上相信不少。更奇特的是,这篇作文竟然得了满分!

我常常感叹,在这个资讯发达、点击就是存在的时代,浅阅读的负面效应是浅思维,本能反应,不假思索。资讯爆炸的年代,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热闹的背后很可能是自我的迷失。老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冷静思考,借他们一双慧眼,以个性化的解读,把这纷纷扰扰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三是不会说理,观点与内容若即若离,或者油水分离。读过初中的学生都知道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个议论文“三要素”,我想问一句,这是真正的写作知识吗?我们平时读到的时评文,有几篇是这样炮制出来的?最典型的问题是只知道举例,以典型例子取代论述与证明。平时积累四五个经典事例,就包打天下。但举例是有缺陷的,你可以用谁谁谁的典型例子证明勤奋出天才,我更可以用一大堆例子证明勤奋根本没有用。孙绍振教授就写过专门的文章,来批判以这种例子代替思维的懒汉思维,就不用我再罗嗦了。

四是结构无章法,前后语段调换都不影响原意的表达。说明孩子们不懂写作本质上是思维的游戏,如何严谨周密才是作文考查的重要一环。具体例子就不说了,高考优秀范文中多的是。虽然是考场作文,有时间限制,有心理压力,不宜苛责,但考试也是平时训练及日常生活的一面镜子,没有条理没有谋划,如何能证明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大学的要求。我更担忧,没有严谨的思维逻辑,将来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这里我想顺便提一提并列式这。作为中学老师,可能更喜欢这种简洁明了的作文结构,一眼扫过,文章要点亮点全显,分数就出来了。并列式写得好当然让人看得很舒服,但要命的是,大部分作文分论点比较牵强,东拼西凑,甚至不懂思维角度的同一性原则,反倒不如平实自然的写作。近两年的考场例文几乎没了这种作文,应该也是一种导向吧。

六是简单粗暴,乱扣帽子。比如对今年选登的一篇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我就很有想法。“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数码照片有原罪吗?难道数码照片的色彩不更动人吗?它的不珍贵是因为拍得轻率吗?这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文革”中才常见的无赖嘴脸,不想却在优秀范文中见到,让人作何想?而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作文题目给了考生一个很不好的暗示,似乎黑白胶片是珍贵的,而数码相片就是轻率随意的,不值钱的,结果考生在考场上温情脉脉地为黑白照片唱赞歌,出了考场还是用数码相机兴高采烈地拍自己的pose,这不是造假是什么!将作文与生活完全割裂,这种事实上的人格分裂,相信大家领教的都不少吧。

如何教会学生说理,当然有很多思维训练方法。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理解,更寄望大家指教。

第一步,作文不能不注重审题,即必须从概念出发,确立写作范围。比如“回到原点”这个作文题当然比较难,哲学意味很浓,但命题者在后面又作了注解,让学生清晰地明确了概念内涵,所以反倒比材料作文更容易把握了。

高考作文题总会有些让考生“纠结”的地方,可以启发学生跳出来,站得高一点,思维大气,视野开阔,巧妙避免思维的陷阱。比如去年的作文话题“慈善”,材料里出现了对慈善的三种不同理解,你当然可以分说,但你可以站在高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对慈善的误解?这样就避免了流于繁琐的分析。再如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虽然那个暗示很不好,但我们可以避开它:珍贵与否,和年代有关,和照片承载的事件及意义有关,但与它的色彩无关。今年高考的优秀例文第一篇就是这样的例子,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考生的机智与成熟。

第二步,关注作文题目的背景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是高考的引导方向,也是我们进行写作训练时的下意识要求。就说2013年的“慈善”吧,看到这个作文题,我就忍不住要吐槽了,在红十字会危机重重的当下,在慈善事业面临种种拷问的当下,出这样一道作文题不是找抽吗?我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就作文题中的慈善面临的尴尬大放厥词。任何作文题总会有它相关的背景知识,时代,人生,生活,文化,这四个主题关键词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高考作文题,以我的见识,有思想深度有生活敏感,通常会成就一篇好的作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是《语文学习》杂志封面上曾经保留很久的一句话。十多年来,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开一门这样的课,“时文阅读与写作”,目的只有一个,开拓学生的视野:哦,原来还有人这样想,原来这个现象还可以这样解读,原来社会生活的奥秘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认为,多读些时评文,多开阔视野,多深入思考,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捷径,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用时评取代语文课本。只有坚持作这样的积累,学生才会有相应的思想积淀,在考场上迅速找准切入角度,至少不会离题,甚至会有深刻甚至独特的立意。

第三步,多讲一些生活常识与人之常情作铺垫。读书即成长,懂一点人情世故,思维常识,并学会将其引入作文来作深入说理的铺垫,避免面孔呆板,腔调沉闷,这是作文重要的内容,也是衡量一个考生心智健全的标志。我理解,作文只是自己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所谓有理也须平和,而不必装腔作势,一副代圣人立言的腔调。应该说,我们广东作文题一向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真正能道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心声,耐人寻味,所以,引入自己的生活感悟,既能迅速入题,不至陷入“万事开头难”的困境,还能使作文浅近,平易近人,避免了假大空,让人读后很舒服。

比如厦门陈水总纵火案后,报纸几乎一边倒地谴责,咒骂,我就在班上启发同学们,难道他天生就是这样反社会的吗?如果不是仅止于道德谴责,而能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揣度,当我们碰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却总是找不到解决之道,所有的人与部门都互相推诿,让你憋闷难受时,你会作何感想?大家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不关心弱势群体,不解决社会不公、求助无门的问题,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总是会制造恐怖分子。

第四步,懂一些逻辑推理知识。长于形象思维,直觉与顿悟,而短于思辨,理性和严谨;不讲逻辑,硬贴标签;充满感悟式、跳跃式、模糊性的联想,不停地下结论;将必要条件当成充要条件……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思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几乎可以说那些经典传统名著都存在,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得更开一点,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言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有用的格言通常要包含一定的前提与基础,忘掉那些重要的前提条件的格言其实漏洞百出。我这辈人多是在文革中长大的,甚受文革式强迫式思维教育,简单粗暴,缺少理性,现在想来,真是深受其害。在我看来,理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对终极知识的追求兴趣和随之而来的怀疑能力,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时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强调强调观点成立必须满足的条件,强调结论与推理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必须符合常识与理性,你必须学会心平气和地说理,注重你的思维逻辑性,而不能用几个事例简单地取代理论阐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必须向数学学习,因为数学证明就是最严谨的形式逻辑。

另外,掌握思维规律,学会由此及彼,由浅渐深,文章就必有章法,不会出现主次轻重倒置、结构混乱的问题。

第五步,学会追问。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必然逻辑,与文化支撑,也反思这个现象背后的非必然因素。鲁迅先生说得好,“从来如此,便对么?” 比如某年广东作文题“常识”,一个大路词,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成为高考作文题,成为衡量学习能力优劣学习品质高低的标志?当真是“题傻分多速来”吗?如果没有对命题意图的追问,就很可能泛泛而谈,无法深入。

我一直以为,高考作文,其实不仅仅是高考作文,几乎所有的作文都应该拷问自己,直击人心,将作文看成是对自己灵魂的叩问,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我一直在引导学生追问作文题,这道题引起了我内心什么共鸣?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我以为,只有这样的追问和深入,作文才不会流于浮浅表面,才不会人云亦云,流于平庸。

我一直在尝试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教学生作文,尽管任何模式都难免死板僵化之讥,但我认为,这种思维由于关注的是人本身,关注独立思考、冷静面对问题的能力,关注的是未来发展,因此可能是学生会受用终身的。

 
 
  • 标签:作文 说理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