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真问题
听詹老师课《项链》
詹老师是我的老拍档了,连续两届搭档,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学问,做事的技巧,特别是在教学上他给我的启迪,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这堂课。
詹老师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我很熟悉的小黑板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大家应该会注意到,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几乎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是本节课非常鲜明的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就是詹老师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和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我的粗浅感受,他所有的课都贯彻同一宗旨,引导,鼓励,宽容,温暖,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爱上美好的生活,所以他的学生通常都会给人很阳光很美好的印象。当然,在乒坛上他就是个岳不群,让我恨得牙痒痒。
上课的形式,就是龙校长前两年向我们年级组老师极力推荐的“问题教学策略”,即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提出关键性或核心问题的能力。我曾经有过一学期的尝试,感觉很有用,可以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也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以我的体会,这种教学策略也许不能完全解答部分学生的知识困惑,限于各种条件限制,詹老师也未能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点拨,但我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包括求知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也许才是他们成长最需要的营养,终身发展的重要凭借,这才是教学的终极问题。以我30年的教学体会,知识完整与否,正确与否,其实并不像我们老师想象的那样神圣那样重要。再说了,小黑板上的提问都还是很有深度的,不是简单的热闹,看得出老师训练有招,训练有素。何况詹老师本就是个特别重基础积累的人,他在课堂上对小说线索、伏笔、情节结构技巧的反复强调,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全面完整,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学生主体活动课上,他能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教学技巧的确让人佩服。
当然,以我这种较真的个性,还是得挖出一点缺憾。学生当然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没有老师的引导提升,即是低层次的热闹与收获。听课时,谈到女主人公的虚荣时,龙校就跟我讲,既然允许有中国梦,那为什么不能有“法国梦”?面对平凡黯淡的现实,她为什么就不能做一做超越现实的梦?对这种虚荣难道只能嗤之以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深刻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其实不少同学都注意到了小说中作者的一段议论“生活是多么奇妙多么变幻无常啊”,讨论时师生也有聚焦,但老师没有站在小说这种特殊文体的角度点拨学生,这叫挠痒没挠到真正的“痒点”,终有不痛快感。当然,我是从高三备考的角度来思考,因为阅读题可能会这样设计,呵呵。
至于这种教学形式的组织如何更有效率,龙虎榜有何意义,评分依据何在等问题,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老师的个体风格。所谓人各有体,教学当然应该允许有个人独特的想法做法,不必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