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二模”后语文复习对策
[ 2016/5/6 9:34:00 | By: 瓜哥 ]
 

“二模”后语文复习对策

 

今天和一起聊这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我理解,这是孙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一个放松机会。借用一句最近的流行语,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也不是只有工作,只有拼命压榨学生的活力与激情,还有自己美好的生活与丰盈的生命。高考在即,复习已基本结束,学生已基本定型,我们可以回归自我,感受自我,忙里偷闲,说不定会感受到诗意。

五一前,孙老师告诉我,希望我也能和大家交流下段策略,但我自问没什么资格和大家谈,(说这话还真不是谦虚,我本就不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一是井底之蛙,见识浅陋,没什么水平,提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换个文雅一点的词,叫做“卑之无甚高论”。如果我真有这个本事,早就对着全市老师去讲了;二是没有这个能力,教学一向一般般,学生成绩从来都不给力,几次联考都处于拼命追赶而又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在学校受尽几位校长的白眼和同事们的奚落,如果不是同事张老师教学成绩显著,看在党国的份上,拉了兄弟一把,我早就“歇菜”了。很羡慕徐瑛洁老师,带班成绩卓越,自然可以面对我们侃侃而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成功,而我,只能通过骂学生愚钝来寻找自己的安全感,掩饰自己的无能。当然我也知道,无论如何,骂人都充满负能量,我担心事后被学生群殴,还是不提了吧。

按孙老师的要求,应该讲讲二模后的增分策略,但因为没有什么经验介绍,我只能谈自己从教30余年感受高考备考20余载的酸甜苦辣,和摔跤之后的点滴感悟,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各校备考策略与复习节奏都不同,我所讲的可能老师们都早已做过了,就当听我唠唠嗑吧。反正这次的教研活动应该是历次最轻松的,就当给自己放个假吧。

二模之后,着眼于综合。像我们学校,高三复习的大部分时间多在知识点上复习,综合训练做得真不多,每次考试都有不少同学无法完卷,或者只剩下半小时作文,胡乱而匆忙。所以,下一段,我们准备精选试题,编辑整理,分成若干个40分钟作业,强化学生的模块意识和时间观念,效率意识。具体做法当然有不同,一般来说,古诗文36分题和语言表达题20分完全可以放在一起,两篇阅读放在一起,规定时间内必须做完,做不完也停下,下课后自己对答案,强化学生的投入与产出意识;当然也可以视情况采用其他编排法,或者增减题目。每周一次的连堂,我们准备一套题,也是下课即发答案,答案尽可能详细,操作性强,学生课后自己评改。之所以特别强调这种训练法,也是全国高考题逼的。从广东高考回归全国高考,不光学生不适应,老师也不适应。我个人体会,不计作文,广东卷一个小时内可以完卷,保证80多分,而全国卷难度的确不一样,一个半小时都不敢说自己有多少把握做对。我一个老同志转型如此艰难,学生面临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限时练是下段重点,强度会加大。

二模之后,着眼于能力。学生在大量训练之后,哪些题会做哪些题容易得分,已基本定型。其实这就是出题人将考生送到了一个基本平台,分数不会太难看。至于能否提升,有多大空间,则看个人能力,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答题感觉。大家都知道,和其他学科比起来,语文是一门很尴尬的学科,学生得分忽高忽低没个准,或者永远是中不溜不上不下,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当然轻视这门课,甚至连带轻视我们语文老师。以我教学体会而言,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做题得分在这个阶段处于混沌迷茫期,酝酿积蓄期,磨砺感觉期,而又一时难以明悟。用学生的话来说,都看懂了,都做完了,似乎都答到了,但就是不得分。现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和标准答案之间就隔了一层纸,捅破了,成绩就上来了,老师的高明或价值正体现于此。对此,北京数学特级教师王金战是高人,一天的时间就指点自己的女儿数学高考拿满分,但我没这个能力,只能给足思考空间,尽可能少讲,讲题时可只讲难点,或只对部分同学讲,更多的题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领悟。如论述文表述常见错误类型,一二题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题的考查层次完全不同。我个人以为,广州二模题的论述文选文概念太拗,设题也不大规范,没有考查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而深圳一、二模论述文设题又相对简单,对学生都不一定有利,甚至可能会误导。至于文言翻译,恐怕学生最困难的还是完全不懂大意,因此,要直面错误,思考如何连猜带蒙加上下文联系来推断词义,或者在完全读不懂的情况下如何得局部的小分。关于古诗鉴赏,历来是考试难点,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读不懂,除了诗歌的表达技巧不熟悉外,生活体验不足是最大的问题,我只能强调学生的代入感,身临其境,去体会彼时彼地彼景彼境彼情,不具备这种能力,答题只能是奢望。

二模之后,着眼于思维。以我的体会,高考命题和我们平时的模拟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单就命题而言,普通老师是知识立意,优秀老师是能力立意,而专家们则是思维立意。对此,我也只能说自己的感觉,讲不出什么道道,一般的试题答案一看或一想便知,而高考题答案需要揣摩,认真推敲,甚至要变换一下问题形式才知道,尽管学生可能会误打误撞或凭感觉答出,但像我这样不需要专门做题的人还是可以读出专家们的深沉用心。那些专家的确真有本事,那些pisa试题是真能检测出一个人的素质与潜能,高考题也是着眼于学生的严谨思维与创造能力,所以,研究高考,比较模拟题的思维不足,也许对学生的思维帮助比让他们一味做题更大。高考前夕,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自由复习,重温试卷习题,在这个时候,如果能从命题思路的高度,再给学生一些有益的指导,让他们跳出具体试卷具体知识点具体题型,思考自己的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也许对他们的帮助会更大。比如深圳题,明显是文青老师所为,材料用心,但思维空间有限,不足为据;广州题命题严谨得多,对高考考点对新题型的思维层次把握较为准确,但略显偏难怪,也有矫枉过正之嫌。相比之下我更偏向汕头题,平和中正。

至于具体的做法,我相信大家都差不多,就不用我在这里胡扯了。我只想就写作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即紧贴材料就事论事的作文,完全是受了美国中学生写作或者说大学招考要求的影响。貌似新的写作要求,其实得益于发达的资讯传媒,前几年就传入了我国。如果大家留心的话,2013年的高考作文“慈善”,南都有一篇大学教授点评的例文,就是经典的任务驱动型。我最近几年一直都在教学生写这种作文,反倒没有教过学生写什么阐述式作文,我甚至非常反感前几年报纸上刊载的优秀考场作文,也绝不在班上教学生写这种生活中完全用不上的所谓高分作文,在历次的区教研活动中也反对写这种“八股文”。我的具体做法也很简单,要求学生从生活常识从常情常理导入铺垫,然后分析材料如何具体体现观点,最后还要追问一段,即站在“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高度,思考材料所蕴含的“潜规则”或内在逻辑,基本不能脱离材料。因为我认为,任何现象或行为的背后,必定有一种理念支撑,丑恶如是,伟大亦如是,而我们作文的任务就是挖掘出材料背后的内在话语,即入木三分。那些上了大学就写小论文尤其是出国留学的同学,都告诉我,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受益匪浅。比如二模作文题,我也写了一篇短文,引导学生思考究竟该如何审读作文材料。

我觉得,这种作文其实不难写,但要写好也很难,需要把握几个要点。一是核心问题意识。对于故事型材料,要紧扣材料的核心问题,不要在细节枝节上浪费自己的精力,比如二模作文题,只扣转会,而不要理会什么颁奖呀戒指呀。二是生活背景意识。对于简述型材料,一定要深入思考其成立的背景,比如去年的全国高考卷的两道作文题,故事简单甚至于无,但生活背景却大有挖掘的空间和价值,我曾写过解读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材料背后的思维空间;今年的一模题也近似于高考题,材料简单,但现实背景却意味深长,以我个人浅见,这种作文考的更是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能力,“功夫在诗外”,否则根本无法作文。三是价值判断意识。不要把作文写成一地鸡毛,就要掌握由表及里由浅渐深的思维规律,围绕问题主线,以价值判断统率所有评论,比如深圳二模,教育方式背后一定是教育的理念,即我们如何认识教育,我们把教育当成了什么。四是关于如何用足材料,尤其是挖掘隐含信息,举深圳二模的例子,校园安全教育的形式,还可以与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相比较,完全可以大大拓展写作空间。五是如何对待陌生的话题。谁都不是全知万能的,总有一些话题我们一无所知,但作为考试的材料,它绝不可能在专业术语上为难考生,它的思维空间只与生活常识相关,与价值判断相关。比如二模题,有老师说对体育感兴趣的男生占便宜,其实是一大误解,他们可能会有很多素材,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未必能够写好,很可能碎碎念,或者貌合神离。真正体现我们写作能力的,还是思维,是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一直坚持给学生提供鲜活的阅读材料,拓展他们的生活视野,潜移默化中训练他们的思维。

对于我校而言,缺乏学科尖子,一直是个头疼的大问题。所以在最后冲刺阶段,如何分层指导,提升部分同学的得分能力,我们还要做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工作。

大量做题之余,学生一定会疲惫厌倦,这个时候语文老师的作用就相当明显了,通过煲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给他们“打鸡血”。比如这句话“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连续一个星期用作上课导入语,或讲评二模作文举例是否恰当,或用作心理测试,关心他们的生活与焦虑,或讲诗歌艺术手法欣赏,或就材料理解审题,慷慨激昂作主题演讲,最后一次,学生问我老师你还有什么招,我反问了一句“难道眼前的生活只有苟且”,意在引导学生对写作素材作批判性审视,不唯上不唯一,才有新的天地。在复习最后的阶段,语文老师首先是学科老师,其次还是情绪激励导师,生活路上的引路人。我理解,语文老师留给学生的美好印象,除了耐心细致,还有自己的学科尊严,还有这门学科带给他们关于人生的智慧与思考。看,我还是个关注“无用之用”、有情怀有“诗和远方”的老师。略微可惜的是,我的学生通常都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老师的价值,才明白老师当年教给他们的那些所谓“无用”的知识才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而高考时却怎么都不明白也用不上。这是需要我在所剩无几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反思检讨的。

谢谢大家的耐心,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和帮助,不胜感激。

 
 
  • 标签:教研 语文 复习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