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学习体会之二:高中教师如何研读高考
北京西城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周京昱老师可以说是我慕名已久的人,十多年前就在考试与研究相关刊物上读过他的文章,他对高考试题的解读与分析深入细致,高屋建瓴,给过我很多的启发与教学灵感。这次的讲座也不例外,新颖深刻,给我全新的感觉。
他的报告题为《语文命题思想与备考策略》,他以高考试题命制参与者和中学教研员的双重身份,从高考试题如何命制,设计理念与能力考查如何体现,平时的教学如何贯彻落实等方面,向我们讲述了他的高考研究成果,既恢宏大气又具体而微,给我们极大启发。
比如一开始,他从《读者》2016年第4期上的一篇文章《未来世界的主人公》入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未来30年,孩子们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确实引人沉思。接着他向我们展示了下列词语:设计创意,跨界整合,讲故事,同理心,娱乐感,意义价值意识……别看它们看似和高考和高中学习不沾边,但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随着高考试题的逐渐呈现,这些词确实体现出了沉甸甸的分量。这说明,周老师是个视野非常开阔的人,阅读兴趣广泛,并且有着很强的学习意识,研究习惯,这样的生活有心人,想事业不成功都难,确实值得我学习。我自问也算一个喜欢读书也喜欢思考的人,但我缺乏他这样明确的目标意识,深入探究的能力,系统性思维,这是我的短板,应当反省。
周老师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他的试题解读细腻入微,层层深入,学理很强。比如试题选材小说《马兰花》,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就是,施恩无怨无悔,受恩感激回报,这才是温暖和谐社会的起源,这样的选材本身就蕴含了对学生的教育。再比如2016年全国卷II作文题,小羽试验研究新式花茶,市场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为了规范市场,他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最终形成产业规模。初看这则材料很熟悉,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社会生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圣人”情怀,或事业与环境的关系……周老师提出了如何由果溯因、探究事理关系的研究思路:由专利与公开看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境界,更应看到大环境的重要,群体发展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由此得出结论,即这则材料必须思考个人与群体,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由此,周老师进一步强调指出,高考作文有四个维度,角度态度深度广度,每一个都不可或缺。
周老师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他特别注重学法的落实,注重有效学习与有效思考。比如高三复习课如何上,如何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困惑,如何寻找有效的解答策略,建构有效思维模式。关于作文,他提出,学生写作文须过五关,读解,析意,辨能,建交,整合。所谓读解,即对写作素材的准确理解对关键核心的把握;所谓析意,即能分析梳理出语言的多层意味,并且他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创的“八爪鱼”式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多层次多维度思考问题;所谓辨能,即辨析语言的组合功能,具体指向者组合弱,抽象概括者组合强;所谓建交,即能发现语言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重要的是跨界“搭桥”的能力;所谓整合,即主题统领能力,它考查的是考生的情怀,胸襟,气度,周老师指出,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周老师以2017年全国卷II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写作思维训练方法,的确让人大开眼界。
另外,作为北京教研员,他每年都要参与评卷工作,他对中学语文教学界存在的问题有更直观更深切更全面的印象,所以,他还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写作训练思路,用故事形象展现文化与自身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联系到现在高考全都是议论文的事实,我觉得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