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听袁丽珍老师《故都的秋》
[ 2019/12/25 15:02:00 | By: 瓜哥 ]
 

听袁丽珍老师《故都的秋》

 

这是第三次听袁老师的课。从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流程等角度看,袁老师进步明显,上课从容,对课堂的把控比较老道,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

任何文章,不可主题先行。比如最好不要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先把作者对故都的情感态度先摆出来,即文章的结尾段。主题先行,即有洗脑之嫌,我只要你记住现成的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再读原文找相关依据,近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伪学问,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害的。

在我看来,一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应该太多。这样很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老师对课堂的设计要求很严谨,但对学生要求也同样严苛,你只能按我的学习流程来,按我的设计一步一步来,你不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独特的思维习惯和领悟。以现代教育理念的标准看,这种教学对学生的拘束太大。以我多年的听课体验,好的公开课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这一课,主体内容是五幅图,那么,老师可以带学生一起学习第一个片段,秋的天空与院落,给学生示范,学习的流程,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应该如此,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请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小组选心仪的片段,朗读,体会,讨论,交流,献疑……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它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特别是课堂生成会特别活跃,容易出现闪光点。我的设想是这节课就两个环节,一是感知故都的秋味,一是主题的研讨。两个环节,步骤就可以从容,弹性就出来了,课堂上老师就不用慌慌张张了。

最后一个小问题。年轻时我也上过这一课,参加教学比赛的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啊。以我现在的理解,那时我完全没有读懂这一篇散文,没有读懂郁达夫的士大夫情怀,文人赏秋的况味。这篇散文与作者的身世,与时代背景没有任何关系,纯属于艺术品鉴,作者是把秋当作一个审美对象,纯粹欣赏它的清,静,悲凉,欣赏秋味的浓郁醇厚,欣赏秋的衰败颓废,欣赏秋的苍黄落寞。对,这也是一种美,不一定非得和悲伤凄苦的个人情感联系起来,美就是美。作者不远万里,从南国而至故都,其实就是来欣赏体味这种美的,欣赏这种人生况味的。注意“故都”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北平,北京,非得用这个词?其实也是为了增添这种苍黄的色调,颓废的趣味。当然,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学习讨论,涵咏,也许是本课可能的亮点。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