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关注材料隐含信息
[ 2020/11/11 19:35:00 | By: 瓜哥 ]
 

关注材料隐含信息

 

严格说来,任何材料都有显性和隐性信息,清楚地写明的信息就是显性的,而没有明确写出的,需要我们结合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或者依据逻辑推理才能发现的,则是隐性信息。一则成功的高考类作文题,一定是显性与隐性兼顾,既有足够多的材料信息提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打开思路,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才是作文考查的真正目的。

先来看看一则训练材料: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作业问题,近来许多学校开始探索“私人订制作业”的模式,即为不同能力水平或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此举一经推出,顿时引来一番热议。老师们基本上肯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因人施教,减负增效;家长们却不大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是人为地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有歧视后进生的嫌疑,也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假如你是老师,请就此写一封告家长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假如你是家长,请就此写一封致老师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材料的显性信息就不多说了,这里重点说一说这则材料的隐性信息。一是身份意识,写作时你得意识到,你不再是学生,而是老师或者家长,这种角色身份的转换完全靠你的生活经验了。你得知道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他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言,他们平时的思维怎样,和对方说话时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你笔下的老师或家长说话的用词和语气完全是你的风格,那就太搞笑了。新材料作文的“新”,首先这新在此,注重真实生活场景,留心写作主体的身份变化与写作对象差异,而这一点,恐怕很多同学都没有注意或重视。

其次,也与生活经验有关,你得思考判断材料的提示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其实有障眼法嫌疑,还有哪些是材料里根本就没有提及的。比如,对于老师来说,什么才是他的行话,因材施教肯定是,切实减负也是,材料里有,这是显性的,而让每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自信快乐,还原学生鲜活的生命与有温度的灵魂,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这不是老师们嘴里常说的吗?这个就是隐性信息了。还有学习中老师对待不同的学生的确有不同的要求,会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是生活积累,也是要求我们平时留意的,否则你无法联想到。对于家长来说,什么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另眼相看,这是摆明了的,相信大家的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并不比家长少;而材料里没有提及的,恐怕还得从生活经验出发推理得知,比如成绩,对,再怎么私人定制,人性化管理,最后考试肯定是同一张卷,那孩子成绩上不去怎么办?总不能平时表现优秀良好,结果考试差别人一大截吧。嗯,这个才是家长们真正担心的,真正在乎的。与作文无关,引申开一点,拿一句口号来说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其实衷心拥护这句话的基本是家长,而不是老师,老师是不会把学生往死里逼的,这太不职业了,而家长送孩子来读书,那可是奔着美好前程去的,绝对不是只让孩子学快乐、快乐学的。

另外,材料提及的“公平”一词,也是大有学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体系,对这个词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不去说世上没有绝对公平这种没营养的废话,单就材料而言,老师眼中的公平,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不存偏见;家长眼中的公平,可能是对所有孩子的学习一视同仁,对知识掌握同等要求,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对成绩差的孩子必须要更关心,材料中家长担忧的所谓教育不公平,其实隐含着的意思就是这个。可见,即使大家在理解同一个概念的时候,都可能自说自话。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让大家站在同一平台上对话,不要简单粗暴地以己度人,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

像这类隐性信息,只看材料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得结合生活实际、知识积累才能想到,只有想到了,作文的层次和深度才能出来,这才是作文难的地方。

再来看一个例子: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然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还是只说隐性信息。材料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是“私信”,请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揣摩一下小陈这番举动的含义。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在小陈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父亲,而不是法律,否则她就不会屡劝,而是直接举报了,所以,在小陈心中,人伦亲情是第一位的,法律只能排第二,她之所以举报,并不是敬重法律的威严,而是希望借助法律的力量帮助挽救自己的亲人,她只是把法律当作了工具,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顺便说一句,材料中的“举报”一词其实是误用,用心险恶的误导,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小陈大义灭亲,有违“亲亲相隐”的人伦,并进而引发后面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的争议。(至于“举报”这个词的历史内涵,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个荒谬荒诞年月,但愿同学们永远没有类似反应。)

其次,后面事件的走向可以说完全出乎小陈的意料,她的“私信”上了官方微博,她的家庭事务成了社会新闻,这完全是违背她的本意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警方在发布前没有征求她和她家人的意见,没有考虑到她本人还有父亲可能承担的心理压力,社会舆论的压力,警方的用意是借这一真实案例教育挽救更多人,也不能说有错,但生活中除了冰冷的法律条文之外,是不是也得有些别的什么更重要的,同样值得我们敬畏,比如亲情,比如良知?于是材料中的第二个争议点就出来了,即目的与方法的矛盾,是不是只要目的正确,就可以不顾程序与手段,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做大事不拘小节”。可以说,思考到这一层面,才算挖掘出了材料的隐性信息,作文才能写出应有的深度。

由此可见,仔细推敲关键词语的含义,敏感地发现它隐含的弹性思维空间,并对此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助于我们迅速理解材料的内涵,准确把握写作脉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有意思的是,无意中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表述: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

大家试着比较一下,不同的语言表述,是不是导向完全不同的思考与结论?

 
 
  • 标签:作文 审题 信息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